“自貢”沿灘區創新“三三四”工作法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
一、建立三項機制,夯實街區創建保障
一是構建頂層推動的長效機制,確保工作“緊”起來。區委專題研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打造事宜,制定《沿灘區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區實施方案》,明晰任務清單、牽頭部門、工作時限,協調解決房屋租賃等7項問題,保障創建經費100萬元,確保工作推動有力。
二是健全多方聯動的長效機制,確保工作“動”起來。建立區委統戰部、民宗局、宣傳部、民政局、自然資源局、文化廣電旅游局、仙市鎮等11個單位溝通協調聯動機制,組建專班,定期例會溝通,幫助協調化解糾紛,形成最強工作合力。
【資料圖】
三是完善宣傳推廣的長效機制,確保工作“活”起來。建立線上線下宣傳矩陣,通過線下開辟宣傳專欄、進村入戶走訪宣傳等方式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知曉率和參與度;組建“沿灘融媒”APP、“沿灘統戰”微信公眾號、眾緣普濟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矩陣超強推送民族團結進步相關信息文章1000余條,講好創建故事、創建成效,吸引更多組織和個人加入進來。
二、搭建三大平臺,豐富街區創建內涵
一是搭建“民族+慈善”平臺,提升街區“溫度”。引入自貢市公益慈善組織——眾緣普濟促進會在仙市鎮古街打造400平方米“三交”中心,開設線上線下義賣店鋪,展示長期幫助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投入資金300萬元打造“民族團結之家”900平方米,長期資助來自省內民族地區的25名民族學生在沿灘生活就學。
(民族團結之家舉辦“手拉手一家親”主題活動)
二是搭建“民族+文旅”平臺,提升街區“熱度”。充分發揮仙市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4A景區等文旅產業資源,開辟街區文創互動交流區,邀請藝術家、文創學生開展書法、泥塑、繪畫等文創交流活動,舉辦戲劇、茶道、民族歌舞等表演活動16場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吸引20萬名游客參與。
(邀請藝術家在街區開展書法文創活動)
三是搭建“民族+網絡”平臺,提升街區“響度”。充分發揮新聯會新媒體和網絡人士聯誼會分會優勢作用,積極發動網絡紅人和直播達人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大力宣傳民族文化、民族活動、民族特色農產品,對大涼山苦蕎茶、核桃、蜂蜜等特色產品進行網絡帶貨銷售,已開展直播帶貨15場次,提高銷量42%,帶動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每年。
三、實施四大行動,提升街區創建實效
一是實施思想引領行動。在街區創建“同心書吧”,邀請高校專家教授開講座、辦沙龍等活動32次。綜合利用古鎮家風館、黨史學習館開展“民族文化我傳承”“民族團結進家風館”等活動46次。組建“石榴籽”志愿服務隊,廣泛向群眾宣傳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
二是實施公益慈善行動。借助慈善義捐平臺,持續關心關注困難少數民族群眾,一方面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眾緣普濟對民族地區的關愛慈善行動中,另一方面加強對本地困難少數民族群眾的幫扶,關心支持他們發展產業,累計幫助籌措資金200萬元,幫助發展辣椒產業100余畝。
三是實施就業幫扶行動。與涼山州美姑縣等民族地區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開展“共育民族技能人才”行動,搭建就業創業渠道,幫助在沿灘學習生活的民族學生尋找就業機會,發動愛心人士籌集創業資金50萬元,調動區、鄉商會資源提供實習、就業崗位220個。
四是實施交流共建行動。在街區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信步沿灘美過周末”、“彝族年”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動15場次,講好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進一步拉近距離、增進團結,豐富精神情趣。
(沿灘區委統戰部供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