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盤,A股小幅震蕩上揚,不過早間兩市成交有再度萎縮的趨勢。
盤面上,芯片,國防軍工、東數西算、消費電子等板塊漲幅居前,草甘膦、旅游、酒店餐飲、鋰礦等板塊跌幅居前。北上資金凈流入29.26億元。總體來看,個股漲多跌少,兩市超3100股飄紅。
(資料圖片)
復蘇預期增強儲存芯片股飆漲
芯片股早間再度集體上攻,其中儲存芯片漲勢最猛,板塊指數一度放量飆升逾5%,創歷史新高,開盤不到1小時成交就超過昨日全天成交。航天智裝開盤后僅約10分鐘就直線20%漲停,股價創2年半多來新高;香農芯創、盈方微等紛紛漲停或漲超10%。
MCU芯片、汽車芯片、氮化鎵、第三代半導體等板塊亦紛紛強勢跟漲停,華海誠科、睿能科技、合眾思壯等漲停。科創芯片ETF、半導體ETF、芯片ETF、芯片50ETF等亦漲幅居前。
近來,儲存芯片領域復蘇跡象越來越明顯。日前,存儲芯片巨頭美光科技公布2023財年第三季度業績。數據顯示,美光科技第三季度總營收37.5億美元,高于上季度公布的36.9億美元。
并且,美光科技還樂觀預計,第四財季的銷售額將高達41億美元,超出分析師平均預期的38.7億美元。該公司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在聲明中表示:“存儲芯片行業已經度過了銷售額低谷,隨著行業供需平衡逐漸恢復,預計未來利潤率將有所改善。”
近1年來,存儲芯片價格持續下跌,較高點幾近腰斬。如作為價格指標的“DDR4 8GB”產品的6月的大宗交易價格比1年前下跌45%;用于數據長期存儲的NAND型閃存“TLC(三電平單元)256GB”產品的4—6月同比下跌44%。
這令市場錯覺是因為經濟衰退導致需求下降所致,實際上,存儲芯片價格的大跌并不是需求萎縮導致的,存儲芯片需求非但沒萎縮,反而仍在增長。據中銀證券測算,2022年全球存儲芯片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與2021年相比稍有增長。預計2023年全球存儲芯片市場規模將達1658億美元。
從這可以看出,在存儲芯片價格大跌的背景下,銷售規模反而增長,這只能說明需求是在增加的。存儲芯片之所以下跌,主要是因為前期漲價期間廠商庫存較大;另外,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上升,令存儲芯片需求增速降低,導致市場預期下降,進而促使價格下降。
此前,SK海力士在財報中也預計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將出現觸底反彈,存儲芯片市場基本狀況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明顯好轉,如今美光科技的樂觀銷售額預期也進一步增強了市場對于存儲芯片行業的信心。
申萬宏源表示, 存儲芯片周期有望迎來復蘇,AI服務器引爆HBM新型存儲需求。存儲芯片作為半導體品類中最大周期品,目前處于周期下行過半階段,2023年二季度探底,預期2023年下半年將迎來復蘇。
國防軍工全線上攻
國防軍工股早間也全線上漲,板塊指數連續第2日高開走強。細分衛星導航板塊表現最強,放量漲逾2%,創近1年半來新高。上海滬工開盤一字漲停,連續第2日封板;天箭科技、合眾思壯等紛紛直線拉升快速漲停。
軍民融合、大飛機、無人機等板塊亦跟隨強勢上攻,廣哈通信、中光防雷、達華智能等漲停或漲超10%。國防軍工ETF近期持續獲得資金流入,份額一度創出近7年來的新高,最近雖然有所回調,但份額仍處于近7年來的高位。
上周末,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8次飛行。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到25次,成功率百分之百,創歷史同期新高。
此外,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門印發《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其中指出,汽車行業重點聚焦線控轉向、線控制動、自動換擋、電子油門、懸架系統等線控底盤系統,高精度攝像頭、激光雷達、基礎計算平臺、操作系統等自動駕駛系統。
這對衛星導航市場從上游衛星布局,到下游市場應用均構成實質性利好。后續隨著網絡建設的完善,及應用的不斷普及,市場空間廣闊。
另外,國產大飛機、船舶等行業訂單大幅增長。英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船舶訂單量為678艘,中國船企接單量為428艘,按多個基準計算均超過全球總量的一半,為全球首位。其中,6月中國獲得71艘船舶訂單,占全球80%。
而中國商飛官網也披露,截至2022年末,C919累計訂單已超1000架。中國商飛預測,預計到2041年全球客機總規模將達到47531架,中國市場將達到10007架(占比21%),成為全球機隊規模最大的國家;在中國客機市場中,以C919為代表的單通道客機規模將達到6896架,占比69%。
興業證券指出,展望2023 年下半年,國防和軍隊建設短期與長期需求邏輯疊加向上。軍隊建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有望落地,中上游企業上半年遲滯的需求三季度有望恢復。國內需求以外,去年以來地緣政治事件此起彼伏,不少國家都在加大武器采購力度,軍貿出口迎來新的機遇。
責編:彭勃
校對:陶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