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指數連創新高,自己的持倉卻紋絲不動甚至虧損,這是當下不少投資者的共同困惑。市場熱議“你在哪里躲牛市”。
當前市場牛市特征和邏輯都非常清晰:一是政策的支持;二是居民存款搬家;三是債市資金流入權益市場;四是樓市資金入資本市場尋找機會;五是傳統行業特別是產能過剩行業釋放的資本;六是外資的加持。截至2025年9月9日,滬深兩市日成交量已經連續20個交易日破2萬億元;A股的兩融余額也達到2.32萬億元。市場的交易積極性很高。
那么,為何不少投資人會有“躲牛市”的困惑呢?是牛市“遺漏”了部分投資者嗎?這里有兩個原因:
一類是股票配置與市場熱點主線不符。2025年以來,牛市主線集中在AI算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創新藥、銀行等,但仍有部分投資者因過度依賴“傳統藍籌”思維,重倉了基建、地產等板塊股票。這樣的配置并非牛市未惠及,大概率是底倉配置沒有跟上產業升級、政策支持的主線方向,相當于在牛市中“站錯了隊伍”。
另一類“躲牛市”的情況,是熱點尚未輪動到自身持有的價值標的,而非標的缺乏上漲潛力。這其中,貴州茅臺、伊利股份等消費藍籌的表現尤為典型。比如,截至2025年9月11日,貴州茅臺年內漲幅僅1.82%,遠低于滬深300指數14%的同期漲幅,更大幅落后于AI、新能源板塊、創新藥等漲幅。但深入拆解這些公司的基本面,價值底色從未有變化。這樣的消費藍籌的“暫未啟動”,更多是市場熱點階段性聚焦高景氣賽道的結果,而非價值消失。今年火熱的醫藥生物板塊也曾經呈現同樣邏輯,幾年前因行業政策預期不明漲幅滯后,但今年以來隨著創新藥審批加速、業績回暖等,今年整個板塊遠遠跑贏大市。
回看歷史,牛市從來不是所有板塊、股票“齊步走”的普漲,分化是常態。投資者與其困惑“躲牛市”,不如先審查自己的投資配置,沉下心研究產業趨勢、分析公司基本面,把底倉建在有價值的賽道上——無論是當下的高景氣板塊,還是暫未啟動但終將均值回歸的消費藍籌。這才能在牛市中真正分享收益,這也是破解“躲牛市”焦慮的核心邏輯。
(本文刊于09月13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