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唐唯珂
編 輯丨徐旭
圖 源丨圖蟲
醫療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速度。
2月18日,國家衛健委網站發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202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確指出,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以質量控制合格為前提,以降低患者負擔為導向,以滿足診療需求為根本,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的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并且明確本辦法適用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這標志著多年來行業期盼已久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終于要落地了。
“對很多大三甲公立醫院來說,檢驗科往往是掙錢的科室,但是如何避免重復檢測也是近年來一直改革的方向,未來隨著《管理辦法》落地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檢查。”廣州某三甲醫院檢驗科醫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對我們民營檢查檢測機構來說,當然希望互認能夠推廣順利,有助于我們打開整個市場。目前的現狀是在一線城市,大三甲的檢查檢測能力是很強的,但是病患普遍都集中在此,對承載力要求也高。如果民營機構在監管之下能起到良好的補充必然是有利的。”華南某檢測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資本市場上,21日(周一),A股各大民營檢測相關概念股表現相對穩定,龍頭個股小幅微漲。
打消互認“軟抵制”
《管理辦法》指出,合理確定醫保基金預算總額,不因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調減區域總額預算和單個醫療機構預算總額。文件要求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標志統一為HR。檢查檢驗項目參加各級質控組織開展的質量評價并合格的,醫療機構應當標注其相應的互認范圍+互認標識。
如:“全國HR”“京津冀HR”“北京市西城區HR”等。未按要求參加質量評價或質量評價不合格的檢查檢驗項目,不得標注。
對于患者提供的已有檢查檢驗結果符合互認條件、滿足診療需要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重復進行檢查檢驗。
總體看來,“管理辦法”對有關部門的職責進行了劃分,明確提出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以質量控制合格為前提,以降低患者負擔為導向,以滿足診療需求為根本,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的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
《管理辦法》指出,醫務人員應當遵守行業規范,恪守醫德,合理診療,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對符合條件的檢查檢驗結果能認盡認。
實際上,在取消藥品加成之后,檢查成為醫院收入而非成本,醫院需要這部分收入來支持正常運行。多年來,醫療機構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醫療服務收費、藥品收入、檢查檢驗收入。在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提升空間有限和取消藥品加成的現狀之下,醫院顯然不愿意放棄檢查檢驗所帶來的收入。
國家醫保局公布的2018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藥品費占住院費用比例較上年降低3.1個百分點,檢查治療費占比較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這標志著部分醫療機構將藥費的損失轉嫁到了檢查費用上。如果醫院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進行相應補償的話,難免會出現對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軟抵制”的情況。
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之后,一旦出現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雙方要如何擔責呢?《管理辦法》中顯示,對于因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而產生糾紛的,各責任主體依法依規承擔相應責任。偽造、變造、隱匿、涂改檢查檢驗結果造成不良后果的,由違規主體依法依規承擔相應責任。
不過《管理辦法》也明確,出現以下情況,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可以對相關項目進行重新檢查。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同,在《管理辦法》中,六種情況下,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可以進行重復檢查。
(一)因病情變化,檢查檢驗結果與患者臨床表現、疾病診斷不符,難以滿足臨床診療需求的;
(二)檢查檢驗結果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變化較快的;
(三)檢查檢驗項目對于疾病診療意義重大的(如手術、輸血等重大醫療措施前);
(四)患者處于急診、急救等緊急狀態下的;
(五)涉及司法、傷殘及病退等鑒定的;
(六)其他情形確需復查的。
尊重臨床情況 明確實施細則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是從減少患者診療支出、醫保控費角度出發而制定的。
那么,究竟哪些檢查檢驗支持互認呢?《管理辦法》中所提到的檢查結果是指通過超聲、X線、核磁共振成像、電生理、核醫學等手段對人體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或數據信息;所稱檢驗結果,是指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化學、血液免疫學、血液學、生物物理學、細胞學等檢驗,所得到的數據信息。其中特別強調,檢查檢驗結果不包括醫師出具的診斷結論。
“在日常的醫療工作當中,醫師出具的診斷結果往往需要很多的因素決定,各項檢測檢查的結果,各種醫療設備的出具結果只是一部分。檢驗結果的一致性、可比性不會是互認的唯一條件,是否互認,關鍵還在于看檢驗報告的臨床適應性,看臨床醫生診治疾病的能力是否真正滿足臨床需求。”前述檢驗科醫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的檢驗能力不同,質控標準不一,檢查檢驗所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樣,這亦直接影響了臨床醫生對患者此前檢查的可信度。此前即有醫生表示,有時同一項檢查,各級醫院檢驗試劑和儀器都不一樣,這樣的檢查互認存在風險。
對此,《管理辦法》要求,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制訂完善本級檢查檢驗項目質量評價指標和質量管理要求。各級質控組織應當加強本地區本專業檢查檢驗項目的質量管理,定期規范開展質量評價工作,推動本地區醫療機構提升檢查檢驗質量。
很顯然,實驗室和影像科同質化發展是推動檢查檢驗互認的基礎。《管理辦法》實施后,各地的影像科室和實驗室質量檢查將更加常態化,如何確保檢查落到實處,將成為各地質控機構的挑戰。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林曦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