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很多模式方法,原本設計初衷都是好的,但在利益驅動下,在實施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走了樣。“電商特供”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馮同||撰文
電商渠道的出現,確實對渠道變革起到了巨大作用。單一線下渠道和終端實體店的格局被打破。線上渠道迅速崛起,在短短十多年時間,搶占了傳統渠道幾乎一半的市場份額,疫情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電商成為廠商不得不重視的新興渠道。
在行業人士最初看來,一方面線上渠道畢竟不像線下需要場地,很多資源又可以共享,流通的環節又可以極大減少,降低流通成本是線上渠道的一大特點;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不進店面就可以輕松購物,是符合用戶便捷購物本性的好方式。
作為新興渠道,如果按照人們當初預期那樣,雖然也會分走線下渠道的一部分生意,但是以其便捷、低成本還是會得到行業的認可。畢竟,不論是什么渠道,只要能做到流通成本低廉且迅速便捷,都不失為一個好的渠道。
問題是,現在的線上渠道在成長壯大后,似乎有些并沒有按照人們想象的那樣去發展,而是出現了人們意料不到的一些問題。一是假冒假劣產品在平臺上猖獗橫行,用戶時不時買到的假冒偽劣產品;二是偽劣產品堂而皇之成為“電商特供”產品,對消費者具有極大的欺騙性;三是涉嫌市場壟斷,讓供應商在平臺之間選邊站。
假冒偽劣猖獗,成為行業和市場的共識,平臺商也在打擊治理,但很難從根本上根除。因為這是電商平臺的特性決定的。而涉嫌壟斷已經遭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和治理,至少明面上的讓廠家選擇已不再那么肆無忌憚。值得探討的是“電商特供”這個現象。
值得警惕的是,“電商特供”最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原本,“電商特供”是為了區別線上線下渠道商品,是一種對商品流通的一種管理方式,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特供商品確實有了特點,那就是“電商特供”成了低價商品的代名詞。
“電商特供”能夠做到價格低廉,這與電商的特供的模式是分不開的。電商在迅速做大過程中,逐步對廠家供應商形成話語權,便滋生了向上游供應商要利潤的經營方式,即:一方面要給用戶提供價格便宜的商品,這樣才能把用戶從線下吸引到線上;另一方面是要求廠家供應商提供的產品要比線下店便宜,同時還要繳納進場、引流等一系列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廠家供應商的成本壓力就顯而易見。
廠家供應商為了緩解成本壓力,也便于管理線上線下產品,就推出了“電商特供”產品。這本是線上線下渠道管理的一種方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逐漸走了樣。廠家在成本壓力下,也為了快速賣貨,你不是要價格低嗎?我就給你外觀一樣、型號一樣,而內在品質不一樣的產品,這樣就把“特供”逐步演變成“劣質”。之所以打上“電商特供”的標簽,就是為低劣產品出了問題找個下臺階的理由。
而從“電商特供”實施的情況來看,確實是魚龍混雜,與線下產品成為鮮明的對比。加上一些專門做仿冒品投機者的推波助瀾,“電商特供”就幾乎成為劣質的代名詞。
一些購買過“電商特供”產品的用戶就反映,當時看到線上平臺的彩電價格確實便宜,從圖片看,標注的性能和參數看,都與線下正品并無二致。想著這應該是“特供”給電商平臺的,就下單買了,可是送貨后使用不到一年就壞了,可見其品質之差。
可以這樣說,廠家為線上平臺商提供“電商特供”是為了方便管理,但在利益的驅使下逐步把“少環節、易購物、快流通”的線上供應商品演變成為低劣商品的策源地,這與當初廠商的設計結果大相徑庭。究其原因,管理和利益驅動成為幕后主要推手!
=====
家電魂:深度解碼家電行業熱點事件,梳理家電廠商轉型變革歷程,互聯網時代家電業最具深度自媒體。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家電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