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聯網 > > 正文

              最新模型顯示 巨行星軌道或在地球成形之前曾有過一場“車禍”

              2022-05-17 11:05:21    來源:科技日報

              太陽系誕生之初,星際空間中的氣體分子云坍縮,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陽,殘余物質繞恒星旋轉形成了一個扁平的原行星盤,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太陽系的氣體盤時期,行星成長在行星盤內,與盤中氣體相互作用,軌道逐漸圓化并向內遷移。

              科學家嘗試通過研究木星、土星、海王星等天體的動力學變遷,求索太陽系的成長歷程。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劉倍貝研究員與法國波爾多大學雷蒙德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雅格布森教授共同提出太陽系巨行星軌道演化的新模型。他們指出,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原行星盤受到太陽光致蒸發作用,盤中氣體從內向外耗散誘發了巨行星軌道的重塑并引發動力學不穩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登于《自然》雜志。

              新模型顯示巨行星軌道不穩定發生時間更早

              巨行星軌道演化對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行星、衛星和小天體的演化,以及地球生命起源、地球宜居性等多方面影響深遠。

              學界認為,在太陽系的氣體盤時期,太陽系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四大巨行星通過遷移進入軌道共振態,即相鄰行星的公轉周期為整數比。現今,四大巨行星的軌道分布更為開闊,巨行星也已脫離了原有的共振狀態,巨行星的軌道或許經歷過動力學劇變。

              “想象一條車輛正常流通的高架橋,如果有車輛發生碰撞追尾,整個高架橋的行車秩序就會被打亂。”劉倍貝說。

              當前描述太陽系巨行星演化最流行的模型是尼斯模型。尼斯模型認為,巨行星軌道不穩定發生在太陽系誕生數億年之后,那時原行星盤氣體耗散,巨行星與外部的星子盤(由直徑為數公里到上百公里的星子組成)相互作用不斷交換軌道能量,最終使得行星擺脫共振束縛并引發動力學不穩定。由于該過程的能量交換十分緩慢,軌道不穩定屬于太陽系誕生數億年之后的“晚期不穩定”。

              劉倍貝團隊提出,前人的研究忽略了氣體盤耗散過程中行星受到氣體的反向作用力。可以用氣體盤的耗散來解釋行星軌道的演化,這是尼斯模型沒有考慮到的因素。

              “在氣體盤演化的晚期,太陽輻射的高能光子直射行星盤,形成的強勁光壓首先吹散了靠近太陽的氣體,行星盤內部出現了中空的結構。后續光壓由內向外逐步驅散盤中剩余氣體,行星盤質量伴隨著盤內邊界向外擴張而減小,這個過程被稱為行星盤的光致蒸發。”劉倍貝說,這時太陽就好比一個巨型吹風機,不斷“吹”走盤中的氣體。

              劉倍貝團隊通過理論計算發現,由于原初氣體盤的內邊界處氣體的快速耗散,行星在該處受到向外的氣體作用力,這與行星在原初氣體盤的其他位置受到向內的力截然不同。當氣體盤內邊界由光致蒸發向外擴張時,原本向內遷移的行星改變運動方向,隨內邊界共同向外移動。巨行星由于質量不同,它們向外遷移的速度也不同,從而打破原軌道共振態并引發了動力學不穩定。

              “團隊研究表明,該過程導致的動力學不穩定緊隨著氣體盤耗散,在太陽系誕生后約500萬到1000萬年間發生。有別于尼斯模型,我們的模型中巨行星軌道不穩定發生的時間更早。”劉倍貝說。

              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為新模型提供了佐證

              上述論文提出,早期巨行星軌道的動力學不穩定,導致起初的四大巨行星與另一個冰巨星在氣體盤耗散時經歷了大幅度軌道變化,冰巨星與木星觸碰后被甩出太陽系,達到四大巨行星最終穩定的軌道分布,這與如今觀測結果吻合。

              劉倍貝介紹,巨行星動力學不穩定會打破太陽系原有的平靜,它們強大的引力擾動迫使周圍小天體不斷撞向其他行星和衛星,并在星體表面留下隕石坑。月球隕石坑有著廣泛的年齡分布,根據月球隕石坑的年齡分布可知,小行星撞擊事件隨時間自然衰減,這也與團隊提出的早期不穩定模型契合。

              此外,類地行星的軌道也支持劉倍貝團隊的模型。根據觀測,原始地球形成于原行星盤階段,在太陽系誕生后3000萬至1億年間最終長成。如果巨行星軌道不穩定發生在地球完全形成之前,巨行星軌道動蕩有概率觸發大碰撞事件,誘發原始地球與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相撞,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月系統。

              “按尼斯模型所預期的,巨行星軌道不穩定發生在地球形成之后,地球就不能成為今天的地球。”劉倍貝認為,早期動力學不穩定更符合來自太陽系其他天體關于小行星撞擊時間的記錄。新模型也可以更好地解釋后續形成的類地行星的質量和軌道構型,這些均為其有別于傳統模型的優點。

              “這一模型很可能是太陽系演化理論中缺失的成分,文章新穎且意義重大。”《自然》雜志審稿人對該研究評價道。劉倍貝則表示,未來團隊會進一步探究巨行星軌道演化對地球形成及其水起源的影響等問題。(洪恒飛 柯溢能 江耘)

              關鍵詞: 巨行星軌道 尼斯模型 浙江大學 法國波爾多大學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

              上一篇:九鼎投資:中國市場正成為IGBT行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下一篇:太陽活動迎來活躍期 拍攝日面需做好防護措施保證安全

              熱點話題

              熱點推薦

              頭條

              ?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小说区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亚洲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精华|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