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廣安市前鋒區農民工服務中心,培訓、招聘等各類活動正有序開展。“重點群體穩,則就業大局穩。扎實做好農民工等人員就業工作,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中之重。”前鋒區農民工服務中心主任王璐說,做好農民工就業,應在供需精準對接方面下功夫,以勞務體系為抓手、勞務品牌為載體,多渠道、多形式促進農民工就業。
【資料圖】
近年來,前鋒區以建立三級勞務服務體系、叫響前鋒“輕紡巧匠”勞務品牌、催化“雁歸效應”等方式,當好前鋒區16.3萬名農民工的“娘家人”。
打通“供需”堵點??建立三級勞務服務體系
當天,在前鋒區城區一家家政公司,公司員工陳是梅正在培訓新入職員工。陳是梅家住廣興鎮光輝村,2022年回鄉后,參加了前鋒區農民工服務中心組織的家政服務技能培訓,并在“家門口”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個月能掙3000元錢,還能照顧家人和孩子,掙錢顧家兩不誤。”陳是梅說。
前鋒區農村勞動力16.3萬余人,省外就業7.99萬余人。為了更好促進農民工高質量就業,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水平,前鋒區逐步在全區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勞務服務體系,構建以區級國有勞務公司為總牽引,鎮(街道)勞務專業合作社、村(社區)勞務經紀人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形成全鏈條勞務輸出服務模式。
為何構建三級勞務體系?王璐介紹說,長期以來,前鋒區農民工務工就業存在就業信息不對稱、轉崗就業技能不足等問題,用人單位用工不足、農民工賦閑在家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構建三級勞務體系后,在用人單位和農民工之間架起了一道‘無形之橋’,打通了‘供需’堵點。”
為精準對接供需關系,前鋒區建立精準識別、精細分類、專業指導的公共就業服務模式,提供個性化服務,有針對性宣傳招用工政策和發布信息,同時按月統計人力資源基礎信息,動態管理農村勞動力實名制數據,使求職者求職有信息、就業有門路、服務有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該區通過加強人崗對接,組織聯系勞動力到企業參觀,為用工企業和求職者搭建起面對面交流服務平臺,并每日更新崗位需求表。截至目前,全區提供農業就業崗位5540個、工業就業崗位1.7萬個、商業就業崗位1376個、新業態就業崗位1006個。
放大品牌效應??叫響“輕紡巧匠”品牌
做強產業,內生外引是關鍵。一方面服務農民工就近就業,另一方面更要引智育才,實現引才、育才無縫銜接。為此,前鋒區探索建立了“一+十+百+千”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立區級服務平臺1個、鎮級服務中心10個、村級服務站102個、組級引才點1002個。
同時,前鋒區還在留才上下功夫,即叫響前鋒“輕紡巧匠”勞務品牌,壯大勞務品牌人才隊伍,制定出臺前鋒“輕紡巧匠”勞務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成立勞務品牌建設領導小組及運營專班。“叫響后的勞務品牌,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從業人員一般具有優秀的素質技能、誠信的服務意識和優質的服務質量。”王璐說,大力培育“輕紡巧匠”勞務品牌,就是要通過樹一個品牌、帶一片就業、強一域經濟,達到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輕紡產業是前鋒區主導產業之一,從事輕紡產業的前鋒籍技能工人8萬余人,叫響勞務品牌具備厚實的基礎。
在培育前鋒“輕紡巧匠”勞務品牌中,該區通過7個層面推進勞務品牌建設。
——政策引領“激”品牌,出臺前鋒“輕紡巧匠”勞務品牌建設實施方案,助力品牌成長。
——健全機制“樹”品牌。建立前鋒“輕紡巧匠”人員底數、就業需求、技能水平、務工意向、創業訴求、企業需求用工“六大清單”,為品牌建設提供信息和人才支撐。
——精準孵化“育”品牌。開展勞務品牌技能人才培訓、組建技能人才隊伍,推進前鋒輕紡工由農民變普工,由普工變技工,由技工變匠人(大師)。
——科技賦能“優”品牌。制定勞務品牌服務專員制度,組建人才服務專員隊伍,一對一服務重點企業,常態化開展走訪交流。
——壯大輸出“鑄”品牌。深化勞務協作,與廣東東莞、福建泉州、重慶等地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并建立駐外就業服務站。
——多位一體“服”品牌。強化跟蹤服務,開展定期回訪,及時解決各類困難。搭建線上數字服務平臺,暢通線上線下招工互聯互通渠道。
——聯動宣傳“響”品牌。將勞務品牌與地域文化、行業特點深度融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勞務品牌推介活動,舉辦“輕紡技能大賽”,選樹勞務品牌代言人、傳承人,形成勞務品牌規模效應。
經過多年培育,前鋒“輕紡巧匠”勞務品牌日趨響亮。目前,前鋒區輕紡工的從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27萬余人,其中創業者達100余人,年人均收入超過6萬元,創造經濟價值超168億元。
催化“雁歸效應”??助推“歸雁”變身“領頭雁”
前鋒區作為勞務輸出大區,全區轉移輸出人數12萬余人,占全區勞動力總人口的73%。為進一步服務返鄉創業人員,該區結合自身資源條件、產業布局和發展優勢,依托前鋒區現代農業園區創建返鄉入鄉創業園,為返鄉人員提供良好的創業就業平臺,同時還積極爭創四川省返鄉入鄉創業示范園。
7月27日,在前鋒區雙河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基地負責人李春霞正陪著幾名客戶采摘葡萄。“目前,葡萄銷售火爆,供不應求。”李春霞笑著說,僅葡萄產業一項,年產值便有160萬余元。
“2011年之前,我還是一名普通的紡織工,月收入不到3000元。”李春霞說,2022年,她看到家鄉招商引資的消息,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放棄了從事多年的紡織行業。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和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她在前鋒區虎城鎮流轉土地近300畝,建立了雙河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了規模化種植葡萄。
經過多年發展,該基地成為前鋒區種植面積最大的葡萄種植基地,帶動周邊老百姓增收40余萬元,李春霞也從“歸雁”變身為“領頭雁”。
近年來,前鋒區培育出省、市級返鄉創業明星20余人,通過創業園的引領帶動作用,共有2067人返鄉創業,創辦實體1574個,實現總產值24.19億元,帶動全區1.6萬余人就業,創業園已成為前鋒區依托產業發展擴大就業、能人創業帶動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