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 正文

              科技創新鑄就“健康堅盾” “四個面向”共繪健康中國藍圖

              2022-10-12 08:36:39    來源:科技日報

              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幸福生活。“四個面向”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創新始終如一的奮斗目標,科研戰線深知科技供給的“成色”對百姓幸福感起著決定性作用。

              從3D打印骨骼到4D腫瘤成像、從火眼實驗室到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從首個“隔空”手術到遠程問診普及,從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到多個國產創新藥納入醫保……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鑄就“健康堅盾”,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消除瘧疾、防控多種傳染病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科技創新勇于“亮劍”,為對戰腫瘤、慢病等危及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提供強有力“武器”;醫學科技大步向前,引領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深度融合,共繪健康中國藍圖。

              急人民所需,供給“硬核”科技

              2020年初,監測鑒定未知病原、鎖定分離毒株、拼接序列……中國科學家僅用1周時間便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一錘定音”。對此,世界衛生組織評價:用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

              素未謀面卻要在短時間內了如指掌,如何做到?依托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我國建立起傳染病多病原篩查技術體系和監測技術,可在72小時內鑒定300種已知病原體,并對未知病原實施篩查。

              在重大疫情面前,科技戰線始終打有準備之戰——

              新冠疫苗研發過程中,依托我國疫苗研發團隊的技術儲備,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載體疫苗等5條不同的疫苗研發路線得以并行開展,各單位不計成本加緊研發進程、組織建設大規模的疫苗生產能力。

              全球首創的高生物安全風險疫苗生產車間技術標準,為后續新冠病毒疫苗幾十億劑的安全量產打下堅實基礎。截至9月28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43663萬劑次,接種覆蓋率達到92.44%。

              在臨床治療一線,中國原創新冠藥物展現了科技創新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實力與擔當。2021年3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藥“三方”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獲批上市;2021年12月,我國首款抗新冠病毒藥物——新冠單克隆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獲批上市;2022年7月,首款國產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療藥物阿茲夫定獲批上市……

              應對突發疫情,科研戰線急人民所需,供給“硬核”科技;應對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我國國產疫苗、藥物始終堅守陣地。

              首個同時用于預防潛伏感染人群發生肺結核疾病和輔助治療結核病的新型疫苗、首個戊肝疫苗、首個手足口病疫苗、抗艾滋病長效藥物……一批原創成果競相涌現,為人民群眾“織密”免疫屏障。

              高質量創新,對疾病實施精準打擊

              2022年7月,由我國新藥重大專項支持研制的澤布替尼在美國獲得蓋倫獎最佳生物技術產品獎提名,與其一起提名的還有另外4家中國企業的7個產品。

              成功“出海”對于中國創新藥來說已經不再是夢想。從鳳毛麟角到批量獲得獎項提名,中國創新藥在國際市場上憑實力得到認可,在經受住嚴苛的評估考驗之后,提名表明它們在后來的臨床實踐中用優異的表現贏得獎項評選中要求的“改善人類健康巨大潛力”的認可。

              新藥創制、醫療器械研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等重大項目的持續攻關,使得越來越多創新藥、醫療器械、耗材實現“中國造”,也讓群眾在進行心腦血管、腫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療時用上了越來越多的國產好藥、好裝備。

              我國批準的Ⅰ類新藥從2012年之前的5個增長到現在的80個。十年來,我國新藥研發實現由仿到創的跨越式發展,人民群眾“用藥難、用藥貴”的問題得到極大緩解。

              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也在不斷加速國產化進程,以正電子磁共振掃描系統(PET/MR)為代表的一批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投入臨床使用。

              2022年4月,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進行肺癌治療的一位患者用上了國產的4DCT放療設備,聯影自主研發的黑科技讓醫生在對患者放療時,能看清腫瘤的四維動態影像,精準辨別運動腫瘤與組織的邊界,把損傷減到最低。

              肩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光榮使命,十年來科技創新牽起從研發機構到高新技術企業再到臨床一線的高質量發展鏈條,向著“打擊疾病更精準、診療患者更治愈”的方向不斷邁進。

              深度融合,打破學科界限

              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授予了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診療的相關研究。得益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團隊通過中西醫結合、大數據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揭示了全新機制,建立了全新方案,并實現了創新藥物黃葵膠囊的產業化落地應用。

              團隊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的陳香美表示,學科交叉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可挖掘出發病規律、致病因素等新認知,還可開啟新的診斷模式。例如,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融入中醫診斷理論,糖尿病、腎病無創診斷的新模型已構建完成。

              2021年服貿會期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聯合AI企業安德醫智BioMind簽約聯合攻關,此前雙方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神經影像AI輔助診斷產品、腦血管病診療輔助決策系統、急性腦卒中再灌注治療智能決策平臺等一系列AI輔助診斷設備。

              “醫學科技創新是國家醫學中心承擔的重要任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管仲軍表示,科技創新成果不僅可以解決更多患者的難題,還可以助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在基層一線,學科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案讓越來越多的百姓享受到醫學科技創新的紅利。

              香山科學會議關注生命健康的多次學術討論會上,生命科學研究者、物理學者、化學學者、納米學者、醫生等展開共同研討,更有不少非生命研究領域的學者將科研工作轉向人民生命健康領域。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田中群表示,生命學科是迄今為止最為復雜的科學,要想研究再深入些,需要多學科的廣泛聯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讓原有的學科界限日益模糊,不同領域的科研力量自覺凝聚起來。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國啟動了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規劃設置,目前全國共依托22家頂尖醫學科研機構設置了12個國家醫學中心,打造醫學高地、推動成果落地。

              未來,科技創新既要“頂天”,突破生命認知的現有界限;更要“落地”,在人民需求中找準定位。肩負“頂天立地”的職責使命,各學科、各領域正全力激發科技創新中的巨大紅利,讓科技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張佳星)

              關鍵詞: 4D腫瘤成像 火眼實驗室 火神山醫院 健康中國

              上一篇:“放生”和“放流”是兩碼事 這些外來水生生物都不能“放生”
              下一篇:最后一頁

              熱點話題

              熱點推薦

              頭條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97|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人成电影亚洲人成9999网|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性猛交XXXX|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亚洲色欲www综合网|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亚洲a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在线亚洲v日韩v| 国产亚洲精品线观看动态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 亚洲va无码va在线va天堂|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