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縣溪上美術館熱鬧非凡,這里舉辦的“傳統PK當代紙藝行為展”吸引了來自湖南、廣東、浙江、江西等地的藝術家觀摩、交流。展覽形式也極為獨特:用紙張扎制、彩繪而成的飛鶴白馬、哼哈二將、面燃大師、玉女神童、太上老君、牛頭馬面,甚至交通警察、摩登女郎……分別擺放在田間地頭、村口道旁、庭院門側、飛檐屋頂,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讓人大開眼界。
紙扎又稱糊紙、彩糊、扎作、扎紙庫、扎罩子等,它融草編、竹扎、繪畫、泥塑、裱糊等多種民間技藝于一體,是一門獨特的中國民間藝術。紙扎工具非常簡單,通常為裁紙刀、破竹刀、毛筆、顏料、鐵絲、漿糊等,扎紙匠先用竹篾(或蘆葦、秸稈、細木條)綁扎出所需物件的輪廓骨架,然后在骨架上裱糊紙張,再在紙張上彩繪所需圖譜即完成。
紙扎起源于古代民間祀祭活動,之后演變成節日慶賀的一種裝飾藝術。溪上美術館位于湖南省澧縣甘溪灘鎮甘溪村,村子背靠秀麗的桐山,村頭有一條小溪,小溪在甘溪的上游,故取名溪上美術館。美術館的創建者為雷鳴、雷亮兩兄弟以及雷亮的妻子秦香。這三位年輕人依托自家祖屋,經過13年的努力,建造成了一座四處可見亭臺樓閣軒榭的中式園林建筑群,溪上美術館由此也被稱為“雷家大院”。
雷家三位年輕人都接受過良好的現代高等藝術教育,雷鳴早已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收藏家,雷家大院的雛形就是由他打造。雷亮和秦香還是中國傳媒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后在北京定居工作。6年前,經雷鳴動員,2人舍棄首都的繁華生活,回到家鄉與哥哥一同創業,將那些快被人們遺忘的傳統民間藝術品整理、展示出來,在湘西北這個偏遠的小山村里營造出一個現代文明語境下的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空間。
過去,紙扎藝術在湘西北一帶非常盛行,扎紙匠的生意自然非常紅火,春節扎舞龍,元宵扎花燈,端午扎龍舟,清明扎祭品,中秋扎風箏……農村喪葬活動扎制冥器的活兒更是應接不暇。新中國成立后,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紙扎藝術逐漸式微;加上純手工制作的紙扎費工費時,掙錢還少,從事這個行當的民間藝人日漸凋零,有的地方甚至后繼乏人。
為舉辦這次紙扎藝術展,溪上美術館從澧縣甘溪灘鎮、碼頭鋪鎮、王家廠鎮和石門縣新鋪鎮專門請來了11位農民扎紙老藝人,花十幾天時間精心扎制了一批地方特色濃郁的紙扎藝術品。雷家還請來了知名紀錄片導演辜小軍,跟蹤拍攝老藝人制作紙扎的整個過程。辜小軍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才華的獨立制片人,近年來致力于“問鄉”系列紀錄片創作,帶領團隊深入偏遠鄉村,尋求鄉土文化中的傳統生態智慧,用影像作品回答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共生理想。辜小軍對紙扎藝術同樣充滿好奇和興趣,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完整記錄、永續保存、全面詮釋這一瀕臨消亡的民間藝術。
來自湖南文理學院的一群青年陶藝師,專門自制了紙扎、泥糊的爐窯,燒制了一批儺戲面具,用獨特的行為藝術表達了他們對紙扎的熱愛和理解。從廣州趕來的知名商業品牌設計專家肖繼平是當地人,2020年他設計的抗疫作品《愛聚武漢》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他這次在家鄉特意現場制作了一個長滿毛刺的碩大品牌酒瓶紙扎,并將作品取名為《遠離》,以暗諷一些知名品牌商品被炒作成天價,使得普通老百姓已無法享用。
2019年,來自中國臺灣的兩家紙扎藝術匠人應邀在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了主題為《極樂天堂》的系列紙扎作品。驚艷于這些獨具特色、栩栩如生的紙扎工藝品,《法國藝文指南》不禁贊嘆道,這是“文化累積出的絕美工藝”。
雷家年輕人告訴我,下一步,他們想把本土紙扎藝術申請非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揚光大,更大范圍傳播、展覽。被這些青年才俊的志向所感動,被獨特的民間藝術品所震撼,遂填《浣溪沙》詞一首,以表情懷。“澧水桐山綠艷鮮,甘溪美館媚無邊,雷家才俊勇為先。//莫道紙扎陰域現,人間亮相展新顏。非遺文化續華篇。”(蘇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