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洛陽市不斷創新以非遺為主的河洛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方式,積極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特色非遺項目長駐校園、社區,促進更多人接觸非遺、了解非遺,讓非遺之美融入百姓生活。
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
“打板的時候手一定要捏穩,目視前方,節奏絕對不能亂。”近日,在洛龍區定鼎門社區活動室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大鼓傳承人張懷生正耐心地為社區居民講解河洛大鼓的表演技巧。
河洛大鼓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洛陽市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力度,河洛大鼓正借著“非遺進社區”的東風,走到越來越多百姓身邊。“非遺只有走進社區,走進百姓生活,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張懷生說,接下來,河洛大鼓還將走進更多社區,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和學習傳統文化。
“除了河洛大鼓,社區還開設了洛繡、剪紙、泥塑等非遺課程。”定鼎門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進社區”活動在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讓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社區扎根、傳承。
為了讓非遺更好地走進百姓生活,近年來,洛陽市還舉辦了“感觸二十四節氣”少兒非遺之旅、“古都鄉韻”非遺進景區等活動,并依托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開設非遺課堂,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專題培訓,著力營造“非遺人人參與,發展與民共享”的文化氛圍。
推動非遺扎根校園
包槲包、剪紙、捏面人……日前,一場“非遺進校園”活動在欒川縣伊禾幼兒園舉行,10多位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體驗非遺項目,讓大家充分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非遺項目不僅走進幼兒園,還走進了高校。近年來,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戲曲表演等非遺相關專業,在非遺相關專業和所有人文社科類專業開設剪紙、書法、茶藝、洛繡等方向選修課程,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規范化。
同時,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還建設了馬金鳳戲曲藝術博物館、李樹建戲曲藝術傳承中心,致力于豫劇馬派和豫西調戲曲唱腔藝術的傳承和人才培養。非遺傳承已成為該校展示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和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洛陽市積極推動非遺融入教育體系,河洛大鼓、南莊木偶戲、孟津剪紙等非遺項目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實施河洛文化傳播工程
在保護和傳承中,只有讓非遺活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賦予其新的活力。近日出臺的《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21—2035)》提出,洛陽市將實施河洛文化傳播工程,建設非遺社會傳承基地、非遺傳承主題廣場,開展常態化社區非遺活動等。
建設非遺社會傳承基地。洛陽市將利用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城市書房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融入河洛非遺元素,弘揚河洛文化精神,建設一批社會傳承基地。
建設非遺傳承主題廣場。我市將以民俗、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遺項目為主體,建設非遺傳承主題廣場,搭建傳承活動和展演活動的平臺,促進群體傳承,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開展常態化社區非遺活動。洛陽市將加大對社區現有非遺項目的支持力度,不斷創新社區活動形式,形成常態化、大眾化的群眾活動,在此基礎上,遴選剪紙、河洛大鼓、面塑等易推廣的非遺項目進社區,豐富社區群眾文化生活。
來源:洛陽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