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北方環保行業,每到秋冬季節,污水處理站的運維人員總會面臨一場特殊的“大考”。隨著氣溫從15℃驟降至0℃以下,污水處理系統的各項指標仿佛被按下了“紊亂鍵”,氨氮、總氮、COD的降解效率波動不定,污泥性狀反復無常,達標排放的壓力如影隨形。如何在低溫環境下保持處理系統的穩定運行,成為行業長期探索的技術課題。
一、低溫環境對污水處理系統的連鎖影響
污水處理的核心是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溫度是影響微生物活性的關鍵因子。在北方秋冬季節,水溫往往比氣溫更低且變化更為遲緩,當水溫低于10℃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會發生顯著變化。
從微生物生理學角度來看,低溫會導致酶活性降低,細胞膜流動性下降,物質轉運效率減弱,這直接導致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速率下降30%-50%。更為棘手的是,硝化細菌作為降解氨氮的“主力部隊”,其最適溫度在25-30℃,當水溫低于12℃時,硝化速率會急劇下降,這也是秋冬季節氨氮超標的主要原因。
除了微生物活性的降低,低溫還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曝氣系統在低溫環境下,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雖有所提升,但污水黏度增加會導致氣泡直徑變大,氣液傳質效率反而下降,需要消耗更多能耗才能維持溶解氧濃度。同時,污泥沉降性能會因低溫變得不穩定,絲狀菌容易過度繁殖,引發污泥膨脹,沉淀池出水攜帶大量懸浮物,進一步加重后續處理負擔。
北方地區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更讓運維雪上加霜。白天水溫可能維持在8℃,夜間驟降至4℃,這種劇烈波動會導致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優勢菌種交替更迭,處理系統始終處于“適應- 失衡- 再適應”的不穩定狀態。某北方市政污水處理廠的監測數據顯示,在11月至次年3 月期間,其出水氨氮超標頻次占全年的72%,其中80%發生在降溫幅度超過5℃的3 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