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馬瑾倩)7月15日,民政部官網公布第三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而根據我國慈善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只有民政部公開指定平臺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目前公眾知曉度較高的騰訊公益、水滴籌、字節跳動公益等都在納入指定范圍。
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已達32家
此次公布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共10家,涵蓋字節跳動公益、嗶哩嗶哩公益、小米公益等。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自愿申請、公開透明,依法依規、優中選優”原則,組織開展了第三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遴選工作。經專家委員會評審、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并經社會公示,指定第三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記者注意到,相較于10月20日公示時的平臺情況來看,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運營的“樂善公益”改名為“平安公益”。
民政部指定的第三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 民政部官網截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實施前夕,2016年8月3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指定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包含騰訊公益、淘寶公益、螞蟻金服公益平臺、新浪微公益、輕松籌等13家平臺。
2018年4月19日,第二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公布,包含美團公益、滴滴公益、水滴公益等9家平臺。時隔3年,第三批平臺也終于正式公布。截至目前,民政部共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32家。
互聯網公開募捐資格有明確界限
《慈善法》在修訂時曾重點討論網絡求助真實性和性質界定的問題,最終認定個人為解決自己或家庭困難發布求助信息不屬于慈善募捐,真實性由個人負責,不屬于慈善法調整范圍。根據規定,只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有資格發起互聯網募捐。
第二年,民政部就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發布兩項行業標準。標準明確提出,在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臺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平臺應明確告知用戶及社會公眾,個人求助、網絡互助不屬于慈善募捐,真實性由信息提供方負責。平臺不應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個人提供公開募捐信息發布服務。
民政部要求,指定平臺應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技術升級改造,在顯著位置作出相應公開承諾,為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服務,嚴格區分慈善募捐信息發布和其他信息服務,自覺接受后續動態管理、行業自律管理和社會監督,保障和維護互聯網慈善募捐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展圣潔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