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菲特的清華團隊著力突圍“汽車孤島”
從起步到如今,中國汽車制造業的崛起之路,是落后工業國追趕先進工業國的坎坷之路。
20世紀80年代,德國《明鏡》周刊報道:中國國內幾乎沒有任何配件廠,上海大眾好像是被扔在一座孤島生產。這個“汽車孤島”的稱呼讓我們備受恥辱,而中國汽車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就從這個“孤島”開始。
從舉著“榔頭”造零件到趕超德日技術,汽車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40年,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努力攻堅的40年,也是自主生產整車的關鍵。無“孤島”,無逆行,就不會有今日中國汽車零部件和汽車行業的發展快車道。
中國汽車人的坎坷國產化之路
20世紀70年代,“市場換技術”成為中國引進汽車新技術的“捷徑”,培育了中國汽車制造業的第一批有生力量。但“市場換技術”想利用合資模式來推進自主研發的建設,幾乎不可能。
為了推動我國科學技術快速追趕世界水平,國務院于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選定了自動化、新材料、新能源等7個領域、15個主題作為中國高科(600730)技發展重點計劃。
現任清華大學車輛運載學院副教授的季學武,就重點參與了此后的“863計劃”,長期致力于汽車電控轉向領域的研究,季教授的“汽車電動助力轉向技術”攻關,一做就是十年,最終成為國內首批研發出自主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技術的科學家之一
但那是中國汽車工業全盤接收、缺乏創造的時代,無論是整車市場還是EPS市場,都長期被國外品牌占據并獲取暴利。
直到新能源時代到來后,季教授的自主EPS技術才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
隨著電池、電機、電控,以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系統的第三方崛起,整車廠再也難以利用自研發動機、以及數量繁多的車型來制造差異化。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時代,國外巨頭們所筑起來的技術壁壘不再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卡,所有選手幾乎重回起跑線。
新舊交替行業變革為自主品牌整車廠及零部件供應商提供機遇,作為“工業中的皇冠”,汽車產業正在實現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的工業強國夢,自主EPS技術找到了可以生根發芽的條件。
國產自主EPS產品做“中國造車”的堅實后盾
當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已經是大勢所趨,新勢力更是層出不窮,蔚來、小鵬、理想……新一代中國汽車人再度吹響沖鋒的集結號。
隨著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崛起,汽車零部件行業正進入“國產替代”的全新時代。而季教授帶領的英諾菲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英諾菲特”),作為擁有中國自主研發能力的創新型汽車電子民族企業,加入其中。
英諾菲特成立于2017年,專注突破汽車電子控制的核心技術,并以此為中心建立從核心控制器、電子助力轉向系統總成以及相關檢測設備的完整產品線,完成了多項核心汽車電子產品的自主研發和產品化。
英諾菲特研發團隊主導的EPS產品,作為汽車安全行駛的保障環節,能夠有效的引導車輛駕駛員更加便捷、輕巧地使用車輛,隨著汽車不斷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EPS憑借其自身具有節能、環保及性能優勢,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成為汽車發展的趨勢之一。
在季教授的帶領下,以清華大學車輛運載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馬小平為總工程師的英諾菲特研發團隊,所有產品全部實現自主研發,目前擁有軟件著作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等共計30多項知識產權,在集成電路設計、控制算法和機械設計方面國內領先。
在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當汽車屬性和出行方式都被改變時,中國汽車人正迎來百年一遇的好機會。在中國汽車行業的帶動下,EPS發展迅速,2011 年 EPS 國產量僅為 44.5 萬 臺,2020年已達到680 萬臺,增長 15倍。英諾菲特已持續為長安汽車(000625)、東風汽車(600006)等公司供貨,并與北汽新能源等國內一大批主機廠及其配套供應商建立了業務聯系。
2020年,河北省國資委旗下開灤集團聯合英諾菲特共同出資成立研發生產中心,并打造京津冀首個新能源汽車電子產業小鎮,準備開設兩條EPS生產線,兩條ECU生產線,為更多自主品牌汽車提供質優價廉的汽車電子產品。
汽車工業拼的是體系,上游的研發、制造和下游的銷售、售后,配合越默契,技術壁壘越高,競爭力就越強,英諾菲特的目標就是成為中國“造車夢”中的核心環節,做“中國造車”的堅實后盾。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贏;但是,在正在到來的智能電動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輸。在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的這場馬拉松中,中國必然會令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