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蘋果賺翻的“小弟們”,為何都在忙著逃離果鏈?就在春節前夕,蘋果用一份漂亮的財報告訴了所有人一個不爭的事實:2021 年,蘋果是真的“賺翻了”。
1239 億美元的營收、346 億美元的凈利潤,每一項都同比大增,并且令其他對手難以望其項背。蘋果股價也在財報發布后一度盤后大漲 7%。
而在蘋果這位科技巨人背后,還有上百家果鏈企業,這些“小弟們”是否也在 2021 年里“悶聲發了大財”,跟著大哥吃到了肉呢?
從財務數據來看,京東方、歌爾股份、兆易創新等國內蘋果供應鏈企業紛紛給出了比較亮眼的 2021 年全年財報預期,其中凈利潤同比增長最高的達到了 400% 以上,可以說是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在這份熱鬧背后,也有新入局果鏈的中國企業,似乎走的磕磕絆絆,凈利潤暴跌之上,產品能否通過蘋果檢驗還依舊要畫個問號。
果鏈企業集體狂歡的 2021 年里,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中國科技領域高端供應鏈的崛起有哪些突破?而幾家歡喜幾家愁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需要我們深入挖掘。
凈利暴漲 400%,中國屏幕、鏡頭、存儲芯片突圍果鏈
去年中旬,蘋果公布了最新的 TOP200 供應商名單,其中中國大陸新增了 12 家供應商,引起了廣泛熱議。
引起我更多關注的,主要是在屏幕、存儲芯片、鏡頭模組等核心組件領域的新進展,兆易創新和天馬微電子的入局都表明中國企業開始更多在一些蘋果核心零部件領域加深參與度,而非只做整機代工和一些非電子零部件。
1、京東方為蘋果年供 5000 萬塊屏幕,TCL 華星、維信諾躍躍欲試
2021 年,京東方終于敲定將為蘋果當年的新品iPhone 13系列中的iPhone13 標準版提供 AMOLED 屏幕,這也是蘋果首次在當年最新旗艦 iPhone 機型中采用國產 OLED 屏幕。
當然,蘋果從來不會官方確認供應商,大部分的“實錘”基本都源于業內人士的可靠消息。
根據京東方的財報預期,其 2021 年的營收最高將達到 2200 億元,同比增幅最高 62%,凈利潤則最高達到 260 億元,同比增長最高為 416%,可以說,2021 年京東方著實“吃飽”了。目前,京東方市值也已經接近 1900 億元。
有統計數據顯示,京東方柔性 OLED 屏幕出貨量在 2021 年 12 月單月首次突破了“千萬”塊,可以看到,蘋果對于供應商出貨量的帶動作用是極其直觀的。
根據外媒 Elec 報道,京東方今年還將繼續為蘋果 iPhone 14 標準版供應 AMOLED 屏幕,預計出貨量在 4000-5000 萬塊左右,而去年京東方為蘋果出貨了 1500 萬塊左右的 OLED 屏幕,增幅十分可觀。
在國產屏幕領域,近來有消息稱 TCL 華星光電的產品也開始接受蘋果的檢驗,據了解,蘋果首次檢驗的 TCL 華星屏幕出自武漢的 T4 產線。
與此同時,維信諾也在 2021 年四季度向蘋果提供了屏幕以供檢驗,不過似乎并不順利,產品仍然有待完善。
其實天馬微電子 2021 年出現在蘋果新增供應商名單中,已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根據業內消息,天馬微電子早就開始為蘋果 Apple Watch 供應 AMOLED 屏幕,而應用于可穿戴設備的小尺寸 AMOLED 屏幕也一直都是天馬微電子的傳統強項。
根據天馬微電子最新財報,其 2021 年 1-9 月的營收同比增長了 5.64%,而凈利潤同比增長了 14.58%。
目前天馬微電子正在加緊直顯 MiniLED 技術的研發,這一技術也是蘋果十分看重的顯示技術之一,有機會用在蘋果 Mac 電腦和iPad產品中。
2、鏡頭模組龍頭舜宇拿下 iPhone 13 訂單,兆易創新閃存吃 AirPods 紅利
除了 OLED 屏幕領域的突破,國內光學技術大廠舜宇光學也拿下了蘋果去年最新 iPhone 13 系列的鏡頭模組訂單。
此前,蘋果 iPhone 的鏡頭模組主要由韓國 LG 提供,而鏡頭則基本由中國臺灣廠商大立光提供。
有舜宇光學相關人士告訴智東西,他們在這次 iPhone 13 系列中承接了其中三枚鏡頭模組的供應,這對于舜宇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一次突破。
目前根據舜宇光學最新財報,其 2021 年上半年的營收接近 200 億元,凈利潤達到了 27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 52.4%。舜宇光學總市值已經超過了 2100 億元。
就在今年舜宇光學的年會上,其董事長葉遼寧宣布將公司的營收目標定位“突破千億”,可見打入果鏈核心對于舜宇全軍士氣的提升也是非常明顯的。
芯片、屏幕、鏡頭是智能手機的幾大核心組件,成本占比也是最高的幾樣,芯片中的 SoC 芯片長期被蘋果自己牢牢把持,不過存儲芯片基本長期與韓國、日本廠商合作,也是蘋果對外依賴度較高的芯片品類。
國內兆易創新去年在蘋果供應商名單中出現,瞄準的就是 NOR Flash 閃存芯片,這也是兆易創新的傳統強項,其在國內 SPI NOR Flash 市場中市占率第一,并且其 NOR Flah 技術在全球范圍內也處于第一梯隊。
從iPhone 12系列開始,蘋果開始取消出廠附送的耳機,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 AirPods 系列 TWS 耳機銷量的增長,而 TWS 耳機的增長也提升了蘋果對于 NOR Flash 的需求。
有業內人觀點認為,兆易創新就是這波紅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根據兆易創新的財報預期,其 2021 年預計凈利潤最高將達到 24.2 億元左右,同比增長 174.78%。
不過,兆易創新也提到,終端智能化需求以及供應鏈本土化趨勢越發明顯也是財務指標大漲的主要因素之一。毫無疑問,打入果鏈和科技產業對國產芯片替代需求的增加成為了兩支強勁的助推劑。
在 2021 年內,兆易創新股價上漲了 24%,目前市值已經接近千億元。
3、聞泰科技成“大贏家”,從代工到芯片一手抓
除了上述這些主攻某一領域的企業,果鏈中也有聞泰科技這樣的“雜家”,可以說,從手機鏡頭模組到功率半導體,再到整機代工,幾乎均有涉足。
2021 年,聞泰科技完成了兩次重要的收購,首先,聞泰科技收購了歐菲光的廣州得爾塔影像技術有限公司、江西晶潤光學有限公司,這兩家工廠此前主要為蘋果供貨。
去年退出果鏈給歐菲光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而聞泰科技頗有些“撿漏”的意味,目前業內有消息稱,聞泰科技給蘋果送樣的產品已經通過最終驗證,產品進入正式量產及常態化批量出貨階段。
消息中提到的產品,大概率會是鏡頭模組,因為鏡頭以及 CMOS 圖像傳感器等關鍵部件,目前國內廠商還沒有打入果鏈。一旦消息坐實,聞泰科技將與舜宇光學一起分吃蘋果鏡頭模組訂單。
此外,聞泰科技還收購了英國安世半導體,而后者是蘋果功率器件的供應商之一。簡單來看,聞泰科技通過這兩次收購打入了兩塊果鏈新領域。實現了業務板塊的快速拓展,并且目前來看進度比較順利。
除了關鍵零部件,聞泰科技也承接著蘋果 MacBook 產品的代工業務。可以說,聞泰科技已經成為果鏈企業中的“多面手”,甚至可以說是“大贏家”之一。
當然,資本市場對此也比較認可,聞泰科技股價已經在 2021 年內上漲了 31.6%,總市值超過 1400 億元。
4、蘋果對金屬邊框的鐘愛,正中供應鏈企業下懷
相比立訊精密、舜宇光學、京東方、歌爾股份、聞泰科技這些動輒市值千億以上的供應鏈巨頭們,精研科技是新入局果鏈企業中體量較小的,市值僅有 73.9 億元,但加入果鏈后股價和財務指標都得到了明顯的正向反饋。
精研科技正如它的名字,主要從事高精密零部件制造,其 MIM 加工(先進金屬注射成型)技術在相關領域全球 TOP10 企業中排名第二。
精研科技具體為蘋果供應的產品零部件還沒有公開信息,不過精研科技在不銹鋼、陶瓷、鈦合金等材料的高精度、高復雜度加工方面比較擅長,而蘋果的 iPhone 13 系列采用了鋁合金、不銹鋼材料的金屬中框。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精研科技與蘋果的合作大概率會集中在機身金屬結構件上。
在 2021 年年內,精研科技股價已經上漲了 37.2%,根據去年三季度財報,其營收同比增長超過 54.56%,而凈利潤同比增長也達到了 45% 左右。
不論是京東方、天馬微電子、TCL 華星這樣的屏幕廠商,還是存儲芯片龍頭兆易創新、高精密制造企業精研科技,抑或是聞泰科技這樣的多面手,我們都能看到這些果鏈中新晉的中國供應鏈企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論是產品技術還是財務狀況都取得了顯著提升。
可以說,2021 年,這些新銳們跟著蘋果的確“吃香喝辣”了。
立訊叫板富士康,歌爾、藍思科技強勢項目依舊
除了在果鏈中積極拓展新領域,在一些傳統中國供應鏈的“強勢項目”上,中國廠商表現也可圈可點,進一步搶占了美日韓臺企業的市場。
市值超過 3400 億元的立訊精密是其中發揮比較穩定的選手,去年立訊精密首次拿下了iPhone 13 Pro高端機型的代工訂單,吃走了富士康不小的一塊蛋糕。
此前立訊精密是蘋果 iPhone 低端機型和 AirPods 系列部分產品的代工廠商之一。
當時就有外媒認為,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蘋果整機代工市場將會被中國企業主導。事實上,蘋果 iPhone 代工的大本營一直都是中國大陸。
目前除了 iPhone 手機,立訊精密還拿到了一部分蘋果新款 AirPods Max 頭戴式耳機的訂單,近來還有消息傳出,蘋果首款 AR 眼鏡的代工訂單也可能被立訊精密吃去一部分,其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相比 2021 年前三個季度 800 多億元的營收,立訊精密去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只有 0.2% 左右,也能夠看出,整機代工拿走的還是價值的“末端”,留給立訊精密的,本來就不多了。
與立訊精密類似,歌爾股份也是蘋果 AirPods Max 頭戴式耳機新品的代工方,除此之外,歌爾股份一直向蘋果供應著聲學精密零組件及精密結構件。
歌爾給出的 2021 年財報預期比較樂觀,預計凈利潤最高將達到 45.28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 59% 左右。歌爾認為,VR / AR、以 TWS 耳機為代表的智能穿戴設備的火爆,都是其銷售收入增長、盈利能力改善的主要原因。
歌爾的股價在 2021 年年內上漲了 45.9% 之多,也是幾家果鏈巨頭中上漲幅度最大的,市值也將近 1500 億元。
毫無疑問,除了蘋果對高端聲學元件的巨大需求,元宇宙的火爆、客戶 Pico 被字節巨頭收購、都為歌爾股份業績的高漲持續“添柴”。
在蘋果供應鏈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都是從事外殼、精密結構件、連接器這類產品的生產,其中藍思科技是市值最高的,超過了 900 億元。
目前,蘋果 iPhone、iPad、Apple Watch 所使用的藍寶石玻璃、陶瓷組件以及觸控貼合零部件,均有藍思科技參與供應。
去年藍思科技收購了臺資企業可成科技在中國的金屬框架和外殼工廠,有希望為 iPhone、Mac 電腦提供金屬機殼,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
可成科技曾經是蘋果 iPhone、Macbook 金屬機殼第二大供應商,占比僅次于富士康。
能夠看到,以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為代表,這些蘋果供應鏈的傳統強勢中國企業,正在夯實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找新的突破口。但有一點很明確,2021 年,因為蘋果產品的火爆,他們著實沒少賺。
果鏈是把“雙刃劍”:砸錢砸人,卻并非“鐵飯碗”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大口喝湯吃肉的小弟們,還有一些新入局的玩家,日子過得似乎并不是一帆風順。
1、凈利暴跌,精密制造類企業面臨挑戰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玩家有一些相同點,比如他們的主要業務大多集中于精密結構件、連接器等領域,比如長盈精密、得潤電子、新綸科技等等。前文提到的精研科技屬于這個領域表現比較特別的一家廠商。
這些企業中,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長盈精密,其主要供應的是蘋果 MacBook 金屬機殼、iPad 外置鍵盤、Apple Pencil 和 Apple Watch 結構組件等產品,其實對于供應這些產品的企業來說,進入果鏈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根據財報預期,長盈精密 2021 年預計計凈虧損最高約 6.9 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 6 億元,這一正一負造成了不小的反差。
長盈精密給出的官方解釋是,主要客戶的戰略產品研發投入進一步增大、主要客戶重點產品處于量產爬坡期,良率較低,同時還有疫情影響生產、缺芯、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
這其中的主要客戶應該是蘋果,而蘋果對于產品質量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這也給了新入局的供應商很大壓力,這種壓力比較明顯的是反映在研發投入上。
購置新的設備、研發新技術,甚至招攬相關人才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尤其是面對蘋果這個大客戶。
與長盈精密類似,得潤電子在 2021 年前三個季度的凈虧損達到了 4472 萬元,同比下降 120%。得潤電子是國內 USB-C 龍頭企業,在 Type-C 接口領域與英特爾有所合作。
目前,蘋果 MacBook、iMac 使用雷電及 Type-C 接口,蘋果充電器采用 C2L(Type-C 到 lightning)連接線,這些產品都與得潤電子的業務高度契合。但顯然,就目前情況來看,得潤電子在果鏈中走的并不順利。
另外,勝利精密與新綸科技兩家高端制造類企業也值得注意,勝利精密去年前三個季度凈利潤下降近 100%,而營收也下降了 47%,據稱勝利精密或為蘋果主要檢測設備的供應商之一。
新綸科技去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潤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近 300%,凈虧損 1.89 億元,不過其股價倒是在 2021 年年內上漲了 56.9%,市值達到了 56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高端制造類企業幾乎都是各自所在領域的頭部企業,但是面對蘋果這樣的頂級“甲方”提出的需求,仍然會面臨技術升級、設備升級、人才招攬等問題,因此增加不少負擔。
除此之外,這類高端制造類企業的可替代性其實是比較強的,從 2021 年蘋果 TOP200 供應商名單中我們能看到,被剔除的企業大部分就集中在精密零部件制造領域。
顯然,與蘋果相伴,風險與機遇并存是不變的真理,果鏈永遠沒有“鐵飯碗”,哪怕與蘋果有著 10 余年交情的富士康,都遭到了后起之秀立訊精密的步步緊逼,更何況是新晉果鏈的中國供應鏈“小弟們”。
2、擺脫“果鏈依賴”,供應鏈巨頭紛紛謀求轉型
果鏈是把“雙刃劍”,這個道理做企業的自然都明白,拿下蘋果訂單可以讓他們一躍走上人生巔峰,失去訂單亦可以令其跌至谷底。
歐菲光的前車之鑒就擺在那里,巔峰時期其蘋果業務營收曾一度占比達到 30%,超過百億元,而與蘋果的分手,讓歐菲光的 2021 年過得頗為艱難,另一位大客戶華為手機業務遇冷更是令歐菲光雪上加霜。
同比下降近 50% 的營收,同比下降超過九成的凈利潤,以及暴跌的股價,讓歐菲光風光不再。
反觀目前幾位打入果鏈多年的“老炮”企業,其對蘋果的依賴情況也不容樂觀。
2020 年立訊精密蘋果業務營收占比已經達到了七成左右,超過了 600 億元,而這一比重在 2021 年還會進一步提高,有機構預計可能達到八成左右。
另一邊,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兩家公司的蘋果業務營收占比也分別達到了 48% 和 55%,接近或超過一半,PCB 板供應商鵬鼎控股和 SiP 模組供應商環旭電子的蘋果業務營收占比更是分別達到了 80% 和 70%。
能夠看到,較早吃到果鏈紅利的這些供應鏈廠商們,如今已經被庫克狠狠地“拿捏”住了。
當然,各家都在積極謀求轉型,站在蘋果的肩膀上,向更遠的地方眺望。
正如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所說,多元化轉型是大多數果鏈企業的選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
被蘋果“傷害”較深的歐菲光,已經將智能汽車、VR / AR、智能家居等新賽道作為了未來的增長點,憑借自身在光學技術方面的積累,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智能汽車領域關鍵產品都成為了它的目標。
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也不約而同地選擇將智能汽車作為重點布局的領域,立訊精密或從汽車線束、電子模塊切入,目前已經拿下了長城、寶馬、奔馳等客戶,而藍思科技也將自己在玻璃技術方面的優勢帶到了車載玻璃領域。
歌爾股份屬于轉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家企業,他們在 VR / AR 領域的操作也為業內所熟知,2021 年上半年,歌爾股份以 VR 為主的智能硬件業務營收已經超過了 112 億元,直接翻了兩倍還多。
歌爾子公司歌爾微電子分拆至科創板進行 IPO,也預示著歌爾或在自研芯片上繼續加碼,提升自身在 MEMS 傳感器產品領域的優勢。
不論如何,相比“吃著碗里看著鍋里”,這些果鏈小弟們更想在吃飽喝足、翅膀硬了后,主動找到更好的第二落點,嘗試在享受完果鏈紅利后可以真正實現“平穩落地”。
結語:坐上果鏈“火箭班”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市值曾短暫突破 3 萬億美元的蘋果,帶動一眾中國供應鏈企業在科技產業中快速成長,從百億市值到千億市值企業,從存儲芯片、OLED 屏幕、鏡頭模組到精密零部件、機身中框……
毫無疑問,2021 年對于蘋果來說,是豐收的一年,而其蔭蔽下的小弟們,大多賺的盆滿缽滿。而暗中也有風險在涌動,果鏈前期巨大的投入,被取代的風險,都是不容忽視的挑戰。果鏈企業的積極轉型,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蘋果對于中國科技產業的反哺作用不可忽視,中國科技產業中的玩家也應該充分利用好這艘巨艦,以硬核技術為核心,不斷鍛煉自身的能力,加速發展,從幕后走到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