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塊戶外巨幕點亮夜空,一場場足球賽事引爆歡呼……江蘇將體育賽事從屏幕前延伸至商圈里,創新打造蘇超“第二現場”,把球迷的激情轉化為消費的動力。從夏天到秋天,一場關于文商旅融合創新的實踐正在江蘇多地生動上演,以賽事為媒、場景為橋,江蘇將觀賽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為夜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資料圖片)
江蘇為賽事經濟搭建廣闊舞臺
嵌進商圈,賽事經濟點燃多城夜色
華燈初上,江蘇多個城市商圈同時響起球迷們的歡呼聲。一塊塊戶外巨幕成為連接體育激情與城市消費的橋梁,將賽場內的熱烈氛圍延伸到賽場外。不同于傳統觀賽模式,這里沒有孤立的體育場館,而是將賽事直播巧妙嵌入繁華商圈,融合市集、音樂、美食等多元業態,打造出全新的“第二現場”體驗。
蘇超“第二現場”營造沉浸式觀賽體驗
“在這里看球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樣,大家一起歡呼、喝彩,氛圍特別好。”正在南藝后街望鯨廣場觀賽的球迷張先生告訴記者,“看完球順便逛逛市集、吃個宵夜,感覺很盡興。”在南京南藝后街球迷集聚區現場設置了10米寬巨型觀賽屏和500余個座位,吸引超1.5萬人聚集。同時,現場舉辦的農產品市集和社區體育嘉年華,進一步拓寬了消費場景的邊界。
球賽尚未開始,淮安1415街區的觀賽席就已坐滿了人,同時沿里運河步道的二十余家美食攤位也早早迎來人潮,十三香、蒜蓉等多種口味的小龍蝦供不應求,麻辣鵝、烤腸、炸串銷售火爆。火熱的球賽搭配上美味小龍蝦、冰爽啤酒和豐富小吃,帶給觀眾多倍享受,體育競技的緊張與市井生活的煙火氣在這里完美交融。
記者了解到,自蘇超比賽開賽以來,江蘇已在432個商業綜合體、商場、家電賣場、夜間消費集聚商圈(步行街)等設立高清直播點位“第二現場”,提供免費觀賽服務,也為賽事經濟搭建了廣闊舞臺。
流量變增量,消費迎來新引擎
“第二現場”對商圈消費的拉動作用如何?可以通過數據來講。
南京國展中心HI啤露營集市,“音樂+球賽+美食”多元業態融合的場景吸引了大量市民駐足
9月6日,南京國展中心HI啤露營集市,“音樂+球賽+美食”多元業態融合的場景吸引了大量市民駐足,中間18組長桌椅座無虛席。南藝后街球迷集聚區,蘇超“第二現場”有機融合賽事、公益、文化以及沉浸式觀賽體驗,打造城市足球文化新地標,活動當天現場商戶銷售額較日常周六增加約87.5%。銀杏里球迷集聚區打造“球迷”餐廳主題活動場景,設置雙城美食市集,集中展銷徐州特色美食、文創產品及南京老字號品牌,活動當天累計人流量約2萬人,帶動街區消費約40.26萬元。
觀眾在商圈沉浸式觀賽
根據支付平臺監測數據,當天,南京重點商圈和商業街區零售、餐飲、住宿等行業單位實現交易金額12.3億元,較上月同期增長5.4%,商場超市類、住宿餐飲類監測樣本企業客流量環比分別增長11.5%、10.6%。通過“文商旅體展”多元融合,南京進一步形成成熟的消費場景,線上線下同步引導,有效匯聚客流,促進餐飲、零售、住宿等多業態消費,形成賽事經濟帶動消費的強勁動力。
除此之外,9月6日至7日蘇超第十一輪比賽期間,無錫全市消費總額24.3億元,同比增長16.9%。9月7日,淮安18家商業綜合體和夜經濟集聚區當天營業額為3120萬元,較8月31日同比增長11%。其中,淮安水渡口萬達廣場銷售額同比增長7%,客流量同比增長13%;淮安區萬達營業額同比增長5%,客流量達2.7萬人;鉑悅匯購物中心銷售額同比增長15%,客流量達2.6萬人。這些數據充分展現了蘇超賽事對消費市場的拉動作用。
文商旅體展,“第二現場”場景不斷豐富
江蘇各地的“第二現場”早已突破單純觀賽的邊界,深度融合文化、旅游、餐飲與零售等多種元素,持續推出多元創新的消費體驗活動。
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引入非遺市集,實現體育與地域文化的有機共鳴
熙南里歷史文化街區引入非遺市集、全民挑戰賽和“散裝江蘇”文創徽章,實現體育與地域文化的有機共鳴;南京金陵STYLE街區“1塊大屏+14塊小屏”的15屏同步轉播,融合露營、市集、音樂等元素,營造“處處有蘇超”的沉浸式觀賽體驗;紫金鐘愛里街區聯合品牌推出“十三太保”江蘇特調啤酒,巧妙借助地域情感實現差異化營銷;國展中心則創新打造“觀賽+露營集市+音樂Live”融合模式,成功吸引大量年輕消費群體。有業內人士表示:“設立第二現場不僅直接拉動了夜間客流和銷售額,更關鍵的是增強了年輕人對商圈的認同感,為運營模式創新打開了新空間。”
蘇超“第二現場”不僅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更拓展了體育賽事的社會價值——輸贏之外,更激活了城市消費新場景。從體育競技到市集經濟,從個體觀賽到集體參與,江蘇通過“文商旅體展”多元融合,串聯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消費環節,以賽事為紐帶釋放消費與文化活力,精準契合當代消費者追求沉浸式、體驗式消費的新趨勢。
從球場內的吶喊助威到商圈中的熱烈互動,從體育的激情到消費的熱潮,蘇超“第二現場”正在為江蘇夜經濟注入持續動能,讓每一個夜晚都充滿想象與消費新可能。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楊菁菁 楊曉冬
圖片來源:南京市國資委
編輯:高霞校對:陳佳關鍵詞: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