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泡泡瑪特全國第300家店即將落地上海迪士尼小鎮,泡泡瑪特再次入駐國際知名樂園項目,令人矚目。
近年來,商業地產在互聯網零售的沖擊下始終面臨流量下滑的危機,同時也在不斷調整自身定位、業態,以適應新消費時代,代表新消費文化的潮玩是當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業態之一,自然受到商業地產的追捧,越來越多的潮玩品牌在購物中心“扎堆”開店。
潮玩行業正處于極速狂飆的風口之下,市場參與者們都急于用規模和速度證明自己。然而,作為潮流玩具的開創者,泡泡瑪特10年間僅開300家門店,規模似乎并不算大。
事實上,線下門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規模和速度是暫時的光環,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經營才是品牌的試金石。
理性擴張
潮玩從小眾到大眾,最直觀的感受是今年線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開店潮”,品牌紛紛跑馬圈地:52TOYS計劃在2022年擴張到80家,去年剛成立的TOP TOY則計劃今年國內拓店100家,并開出1000個線下機器人店。
相比之下,在開店這件事上,泡泡瑪特并沒有表現出狂熱,甚至有些克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線下生意模型中,選址是決定生意好壞的關鍵,好的位置不僅意味著高流量,還意味著品牌圈層和消費力。優質購物中心的核心點位永遠是稀缺資源,搶占的不僅是位置,更是發展的“先機”。因此在門店擴張過程中,泡泡瑪特把選址放在重中之重。
從城市布局來看,潮玩消費的主陣地是一線、新一線城市,泡泡瑪特大部分門店也集中在這些地區。究其根本,潮玩是在滿足衣食住行物質需求之后的情感慰藉,目標用戶更注重精神消費,有一定的消費門檻。
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中國的消費市場非常大,即使在二線、三線城市,擁有共同消費偏好的用戶聚集在一起,消費力也不可小覷。相對于高線城市的“內卷”,二、三線城市是一片未經充分開墾的潛力市場,他們對于潮玩的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
基于這個邏輯,除了深耕一、二線城市,泡泡瑪特今年把入駐全國GDP百強城市作為拓店思路,目前已走進全國22個省、4個自治區及4個直轄市,入駐103個城市,城市覆蓋率明顯擴大,觸及消費者量級幾何級數增長。
在城市選擇之后,商場的選擇更嚴苛。泡泡瑪特不再像過去那樣局限于負一層的流量點位,流量之外,更在乎能否與周圍“鄰居”聯動,形成相互契合的零售氛圍。同時,隨著消費體驗升級、品牌勢能提升,泡泡瑪特已經能夠憑借強勢的“聚客”能力反哺購物中心,新開店鋪的位置選擇均為商場C位,寸土寸金。
從城市到商圈再到點位,“挑剔”的選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門店擴張速度,但是合理、科學的選址方式讓門店的經營更具可持續性。
今年,有新銳品牌為了更快占領市場已經放開了加盟。目前,泡泡瑪特所有的門店都是直營,暫時不考慮放開加盟,泡泡瑪特副總裁肖楊曾在采訪中表示:“創業初期,泡泡瑪特就堅持直營模式,目的就是維持整個體系的一致性。”
顯然,泡泡瑪特并不迷戀“速度”,而是把重心放在了門店運營上。
體驗升級
今年以來,網紅打卡墻、巨型雕塑、超大空間,各種玩法層出不窮,潮玩品牌們不約而同地把打造特色店作為拉升品牌勢能的主要方式。事實上,泡泡瑪特早已將“體驗升級”作為門店運營的主旋律。
2020年10月,泡泡瑪特王府井(600859,股吧)APM旗艦店重裝開業,由原來的三層搬到了首層,緊鄰GODIVA、LONGINES、Dior等品牌,門店面積也延展至原來的兩倍,接近400平米。這是泡泡瑪特“移位煥新”行動的典型案例,今年泡泡瑪特在全國有20家店鋪完成移位煥新。
此前,潮玩門店普遍在地下一層近地鐵口的流量位置,雖然租金單價與一層相差無幾,但是在品牌調性上有明顯差距,而且面積僅有幾十平,只能通過密集擺貨提高效率,缺乏空間留白。“移位煥新”之后,品牌從原先“不顯眼”的位置換到首層主力展示位,門店面積也翻了幾倍,留足空間去做品牌和文化輸出,體驗感明顯提升。
作為深耕線下十年的行業老兵,泡泡瑪特CEO王寧認為線下的邏輯在于做品牌,品牌的精髓不是賣貨而是賣文化。文化的地方就像是一個教堂,它一定有一種包裹感,從音樂、燈光、產品服務,所有立體的內容,才能形成對品牌很深刻的認識。
經過十年發展,泡泡瑪特進入全新的運營階段。銷售之外,門店承載的品牌和文化輸出功能持續放大,消費體驗再次升級,由此帶來品牌粘性提升。這一點在越來越多的特色門店上得到充分體現。
今年4月,泡泡瑪特北京首家太空主題店在麗澤天街開業,整個門店被打造成一個巨型太空艙,給顧客帶來“漫步太空”的沉浸式體驗感。除此之外,還有上海萬象城“Molly的一天”主題店、武漢漢街蒸汽朋克主題旗艦店等不同主題的特色店鋪,成為商圈引流的標志性門店。
除此之外,泡泡瑪特陸續入駐北京環球影城、上海迪士尼小鎮、三亞·亞特蘭蒂斯等國際度假區,城市大道店像一個巨型“抓娃娃機”;亞特蘭蒂斯店是首個海洋主題店鋪,5米高的DIMOO玻璃鋼潛入海底;迪士尼小鎮則像一個不落幕的潮玩劇場。據透露,泡泡瑪特全球旗艦店即將于上海南京東路開業。
9月,北京環球影城啟幕,這座從籌備到開業耗時近20年的主題樂園開業就占據了社交媒體的流量C位。作為進入環球影城的第一站,能入駐城市大道的品牌自然備受矚目,而泡泡瑪特不僅成為5家入駐環球影城城市大道的零售品牌之一,更是占據城市大道的主入口。
事實上,入駐環球影城等其中任何一個國際度假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購物中心,環球影城和迪士尼這樣的國際性樂園項目將面對更加多元的消費者,往往篩選品牌更加嚴苛,將全方位考驗品牌的能力,比如理念、運營、設計、服務等。目前,泡泡瑪特是唯一能入駐國際度假區的潮玩品牌。
肖楊曾在采訪中介紹:“泡泡瑪特能夠入駐,一是兩者經營理念契合,二是雙方的用戶重合率非常高,甚至是同一撥人。因此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雙方都獲得了良好的加持。”
標準化的門店復制難免給人以“千店一面”的感覺,缺乏驚喜感。在泡泡瑪特的開店計劃里,越來越多的特色店、地標性店鋪將提上議程,用設計傳達品牌和文化,給消費者更豐富的體驗。
效率為王
在潮玩賽道上,硝煙味越來越濃。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核心商圈選址還是特色門店打造,潮玩賽道的玩家們看起來越來越“像”。那么品牌真正的競爭壁壘是什么?
商業的本質是效率,潮玩賽道的競爭最終還是要回到效率的比拼上。
不同于一般的零售生意,潮玩有明顯的文化屬性,銷售轉化建立在用戶對于產品設計、IP的認同上,因此很多新入局的玩家為了彌補在產品、IP方面的缺陷,把門店重點放在展陳上,營造出強娛樂氛圍感染用戶,從而拉動消費。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的潮玩店越開越大,甚至到幾千平米。
超大面積潮玩店確實自帶話題性,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它的效率不高,持續性也值得商榷。
一方面,大面積的展陳不能直接產生收益,反而壓縮了貨架空間,拉低坪效;另一方面,空間需要IP和產品去填充,很多品牌實際上沒有那么多的IP和產品支撐購買,只能依靠重復排列制造視覺沖擊,消費體驗并不好,很難形成持續復購。
另外,潮玩品類具有特殊性,玩家每次逛店都期待有新的收獲,上新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左右著銷售轉化率。大型集合店動輒千平的空間需要數千種不同的商品去填滿空間,不同品類商品迭代周期不一,長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即使是對上新要求最高的盲盒也很難做到每周上新。目前來看,大型集合店玩家沒有有效解決品類與更新之間的矛盾。
反觀泡泡瑪特則更“實際”,門店平均面積在150平米左右。核心商圈點位租金昂貴,泡泡瑪特沒有將空間大面積讓渡給藝術展示,而是通過空間設計、貨架布置、商品擺放、燈光效果等細節凸顯整體的藝術性,達到銷售和展示的雙重效果。
在上新方面,泡泡瑪特憑借背后產業鏈一體化平臺的規模優勢,不僅能夠做到每周持續上新,還在不斷豐富產品線。今年火爆的MEGA珍藏系列就是泡泡瑪特為推動潮玩藝術化打造的高端產品線,滿足不同圈層用戶對于潮玩的多樣化需求。
2021年11月1日,泡泡瑪特披露了第三季度運營數據。公告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泡泡瑪特整體零售收入同比增長75%-80%。泡泡瑪特業績延續了上半年的強勁增長勢頭,各渠道表現優異。其中,零售店收入同比增長40%-45%。
線下門店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位置、面積、品類、上新等運營細節都將決定門店成敗,泡泡瑪特的高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來源于過去十年不斷在實戰中積累的經驗,這是所有品牌都要走一遍的“彎路”。
結語
開店不需要“大干快上“的急速擴張,更不需要“大而全”的面子工程,“質”、“量”并重才能實現品牌可持續經營。從2010年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第一家店,到如今占據核心商圈的300家直營店,作為潮玩行業領導者,泡泡瑪特已經蛻變成為商業地產重要流量入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泡泡瑪特在商業地產的表現,足以證明CEO王寧所說的“尊重時間,尊重經營”并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