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攝影是用光的的藝術。學習攝影少不了對于光源和布光的研究。相比外資品牌佳能、尼康、索尼三分天下的相機市場,攝影光源市場上的國產品牌則算是擎起了市場大旗。不久前,筆者與曾經的海鷗人、早在1995年就創立了金貝攝影燈品牌的葉曉春先生進行了一番淺談,也讓筆者對中國品牌的崛起和老一代實業人的匠心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現在的海鷗,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曾經的海鷗人,依然活躍于中國攝影器材行業之中。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枝就是90年代創業成功并成為攝影光源行業標桿的金貝創始人葉曉春先生。現在的金貝公司生產基地,依然扎根在上海金山。相比眾多根據產業轉移政策而早早遷離的生產型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難能可貴。葉曉春先生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市區定西路的企業總部與金山的工廠之間,對企業的運作和生產真正做到“兩手抓“,也刷新了筆者對“中國企業家”這個概念的認知。
對于為什么會選擇這個行業,葉曉春先生說:“我本人的職業生涯起始于攝影器材行業,從小開始玩攝影,80年代開始在海鷗工作。當時作為國營單位的海鷗,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影室閃光燈。我在上海照相機二廠,從銷售開始,幾乎把所有的崗位都做了一遍。” 學徒式的人員培養體系,雖然效率早已無法滿足現在的時代發展,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和初期的工業領域,孕育出了大批基礎扎實、技能過硬的中國工業人,而葉先生也恰是其中之一。
“離開國營體制的我創建品牌之初,對自身的要求就是要勇爭冠軍,所以金貝的品牌最初的含義其實是‘金色的獎杯’,立足于讓產品滿足客戶需求,滿足市場需求,越做越好。” 葉曉春先生和金貝公司分別是《中國攝影業服務規范》的主要起草人及起草單位。現如今,金貝已經成為國內光源行業的標桿企業之一,同時也為多家國外品牌供貨,可以說是對早在近27年就樹立的品牌目標的極好踐行。
加入WTO之后,國內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量國際品牌涌入中國,伴隨而來的不僅有更加高精尖的產業技術,還有更低廉的價格和更優質的產品。這對于當時起步不久的私營中國品牌來說,無疑是一段陣痛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中國的市場對中國制造業的幫助太大了。因為中國的市場足夠大,能夠聽到來自不同客戶的需求。有很多的客戶不斷地原諒我們成長過程中犯的過錯。但是我們不能以此為借口,始終要以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為要務。我要感謝國內的客戶,感謝我們中國的市場,使我們中國的企業能夠有這么好的土壤去生存和發展。”葉曉春先生如是說。
在國營單位多年的從業經歷,讓葉曉春先生對思想政治工作也尤為重視,在聊天中多次感慨改革開放給行業帶來的機遇,以及共同富裕政策對攝影燈具這種”小資“商品銷售的巨大推動力。”大家有錢了,才會有攝影這樣的精神需求。我們的工廠才能開工,工人們的收入才能增長,這是個很好的良性循環!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談到金貝的未來,葉曉春先生說:“我們公司在上海,作為上海的品牌,我們的目標就是走向世界。所以我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要在攝影光源行業中做到世界前三,這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這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致,用匠心精神來對待,是不容易的,也是我永遠堅持的信念。” 現在,身為上海市長寧區人大代表的葉曉春先生,還擔任了上海攝影業行業協會副會長,而金貝公司也曾獲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