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11月5日10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將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這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30年議程)的科學衛星,搭載了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三個有效載荷,旨在實現“人類活動痕跡”的精細刻畫。衛星在軌運行后,其數據產品將面向全球進行共享。
11月5日10時19分,“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發射升空。圖/IC photo
焦點1:為何要研制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希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
2030年議程實施面臨數據和方法的迫切需求,作為高效數據獲取手段和研究方法,空間觀測能夠為2030年議程做出重要貢獻。為此,研制、運行系列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成為一項重要使命。
SDGSAT-1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研制,是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CBAS)規劃的首發星。SDGSAT-1搭載了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三個有效載荷,通過三個載荷全天時協同觀測,旨在實現“人類活動痕跡”的精細刻畫,將為表征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標研究和對全球SDGs實現進行監測、評估和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焦點2:衛星如何做到“精細刻畫”?
據“中科院之聲”官微介紹,SDGSAT-1“畫得更細”。為了掌握更多細節,衛星的空間分辨率很重要,SDGSAT-1擁有目前同類衛星中較高的分辨率。
同時,它“效率更高”,打個比方來說,衛星需要繞地球拍攝完成一幅全球圖像,一般衛星要花13天甚至更久,SDGSAT-1擁有較大的觀測幅寬,11天就能獲得高清圖。
焦點3:SDGSAT-1可以做什么?
SDGSAT-1可以24小時全天候觀測,提供夜間數據。
由于觀測條件限制,以前的衛星缺少夜間數據。SDGSAT-1可以進行微光條件探測,利用微弱的光探測夜間的人類活動和極地冰雪變化。
河邊、海邊往往是人類活動最劇烈的區域,也是情況復雜的區域,面臨著海岸帶破碎、陸源污染等問題。SDGSAT-1可以研究近海、海岸帶生態和人類活動影響。在觀測同一個區域時,SDGSAT-1可以看到更多細節。
同時,SDGSAT-1還可以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人居環境與城鄉發展情況。
焦點4:SDGSAT-1衛星發射有何意義?
2021年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SDGSAT-1衛星發射作為系列紀念活動之一,凸顯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為落實2030年議程所作的努力和貢獻。衛星在軌運行后,其數據產品將面向全球進行共享,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開展SDGs研究所需的數據支撐。
SDGSAT-1衛星首席科學家、“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先導專項負責人、CBAS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作為地球大數據資源獲取的有效途徑和研究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手段,空間觀測能夠為全球SDGs的實現做出特有貢獻,能夠有效地服務表征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交互作用的SDGs指標研究,對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研究意義重大。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