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醫學技術能帶來美的時候,無論是網絡上關于“整容臉”的吐槽,還是時常見諸報端的醫療糾紛,都無法阻止人們對美的追求。但不管對于消費者還是純好奇的“吃瓜群眾”來說,整形行業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直呼“水深”。
近日,醫美科普新書《整形密碼:整形手術背后的科學與美學》作者劉韜滔與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一琳舉辦《整形密碼》新書的分享會,讓讀者更了解整形行業的“門道”。
中國醫美整形科普刻不容緩
近年來,民眾的生活水平與審美認知不斷提高,對醫美整形需求旺盛,國內醫美整形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由于虛假廣告的錯誤引導、醫美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良莠不齊,醫生的審美、技術和最終效果仿佛“開盲盒”,即使消費者事先在各大網站和醫美群看測評、做功課,依然很有可能“掉坑”。
《整形密碼》一書由首都醫科大學整形外科碩士、北京協和醫院重癥醫學博士劉韜滔撰寫,開創性地將整形醫學科普與世界名畫賞析融合,用準確而不失趣味的語言科普整形手術的操作過程、主流審美的變遷,讓沒有學科背景的讀者也能充分了解整形手術背后的科學與美學原理。讀者既能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了解人體結構和醫學知識,又能學會以審美的視角看待人體,可以澄清許多人對醫美整形的知識盲區與誤區。
“美商”到位,技術才更有用
提到整形,很多負面評價集中在千篇一律、不自然的“整容臉”,也有些消費者認為國外的技術更先進、效果更自然。劉韜滔介紹,其實國內的整形技術并不亞于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是一些基礎類別的醫美整形,不必特意去國外進行手術。而審美觀念是隨著社會潮流不斷變化的,如果沒有好的術前設計,再高超的醫學技術也無從發揮。因此,提高個人審美能力和美學認識有助于消費者達到理想效果。
更兇險的“坑”則在于手術的安全性。今年一則“網紅做抽脂手術后去世”的新聞讓人們知道了抽脂手術后的感染風險,劉韜滔表示,很多整容手術都存在風險,比如頜面部手術中若損傷動脈、止血不徹底,可能導致出血過多;面部填充手術中如果誤將填充物注射進眼部血管,可能會造成失明等。最重要的是術前與醫療機構、主治醫師充分溝通,提前了解風險并進行評估。李一琳也表示,簽手術同意書時要謹慎,有任何問題都要及時詢問醫生,這是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負責。
最后,劉韜滔也提醒,過度追求“瘦即是美”“整容上癮”等都是不健康的觀念,在東西方文化相互影響的大環境下,人們的審美認知會向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拒絕容貌焦慮、不盲目跟風,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醫美方式。(毛夢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