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第一天,要趕上平時一個月的銷量,今年的銷量也非常樂觀。”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杭州漁獵科技負責人時洪祥已經和他的團隊熬了幾個“通宵”。
與國內類似,海外消費者今年也盯上了各種預熱活動。
“現在‘雙11’都有一個預熱期,海外消費者也能看到我們的活動力度,比如打折的商品、促銷的新品。”時洪祥表示,今年“雙11”前海外消費者的訪問量和購物車加貨量非常高。
“‘雙11’原本是中國特有的購物節,但是隨著速賣通、LAZADA等平臺的發展,幫助中國品牌出海,越來越多的海外消費者也開始在‘雙11’進行‘剁手’,他們會在美西時間11月11日零點開始搶購。”經營科技積木Model King的速賣通商家工作人員謝偉純同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類似感受。
步入四季度,跨境電商迎來旺季。疊加疫情的影響,海外消費者開始提升在線購物消費的頻率,跨境電商平臺商家的業務量整體明顯擴大。
然而,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并非所有的海外地區當地的快遞物流業都很發達。物流時效,常常成為造成消費者購物體驗欠佳的主要因素。
“物流時效的提升能帶來消費者體驗的提升,同樣也會帶來轉化和銷量的提升。”在談及近些年來跨境電商物流的變化時,安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臧洋深有感觸。
“在家買遍全球”
早在二十天前,國內“雙11”的號角就已吹響:預售、付定、滿減……相比往年,今年國內的“雙11”周期更長。盡管當“尾款人”們用“薇機四伏”“琦虎難下”來自嘲超強的購買力時,尚未摘下“吃土”的“痛苦面具”的消費者,卻早早聽到了快遞小哥按響的門鈴聲。甚至有消費者打趣道,“快遞這么快,懷疑快遞是提前埋伏好的。”
快,是今年“雙11”消費者普遍的體驗,以至于鬧出了烏龍。
11月1日,一位博主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在凌晨支付尾款不到7小時即次日早上7點,他就收到了自己購買的荷蘭原裝進口剃須刀。也因此,“雙十一被迫熬早”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按照平時,海外商品清關、報關等一系列流程尚需一段時間,于是該博主對貨品的物流提出質疑。
慶幸的是,真相很快大白。菜鳥網絡通過社交媒體回復,這是平臺為進口商品提供的極速達服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了解,菜鳥進口商品極速達服務是指當消費者在“雙11”前預付定金后,提前已經完成清關并預存在各地大貿倉的進口商品,隨即出倉開始配送。并在“雙11”付尾款之前,便已送抵收貨人附近的站點。當凌晨消費者支付尾款后,包裹可直接從最近的站點開始進行配送。
這意味著,在消費者支付尾款前,購買的商品確實已經在“家門口”等你了。
相應地,隨著跨境物流網絡的逐步完善,物流行業的雙向性也給跨境出口商品提供了更高效的送達能力。這其中,跨境電商平臺上商家們的感受最為明顯。
“一些新興市場,比如巴西,以前物流時效可能要50至60天,最長的可能有90天。”宏煌公司股東兼合伙人許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現在速賣通和菜鳥更新了整個物流體系,最快10天可能就收到了,給當地消費者的體驗是很震撼的。”
除了快消品,服貿行業對物流的敏銳度更高。受制于物流時效問題,早年的外貿服飾行業往往需要“夏天買冬天的衣服,冬天買夏天的衣服”。
“因為貨代或航運等環節往往會出現差錯,一旦出現一點問題,中間就是幾個月的時間。”義烏市匯益貿易公司負責人邱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不過,跨境物流市場上,國產的運營管理技術正在將電商件幾個月的“海上漂流”縮短至10天。例如,菜鳥網絡推出的“5美元10日達”“無憂物流”等服務可以在保證時效的基礎上,降低到店家及消費者可接受的成本。
此外,菜鳥網絡推出的“智能合單”服務,使得海外消費者使用同一地址在速賣通上的不同店鋪進行購物時,智能管理商品的轉運途徑。不同商家的包裹在攬收后,會被打包成一個包裹,完成后續干線、目的國及末端配送,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
這些數智化物流技術的進步,正幫助商家解決了輕小件出海時成本高與效率慢的兩難困境。
跨境電商新機遇
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再度展現了為積極推動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誠意。
11月6日晚,作為進博會的一項活動,央視、新華網(603888,股吧)分別搭檔淘寶主播薇婭、李佳琦、雪梨,進行了一場規模不俗的直播。來自東亞、歐洲、非洲、南美等地區二十國進口好物,在四個多小時的直播中,被一搶而空。“12萬罐阿富汗松子”、塞爾維亞的咖啡豆和奶酪等商品吸引了鏡頭前超過1.1億人次的圍觀。
近期,國內電商行業的發展正在迎來新一輪的政策強信號。
日前,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三部門印發了《“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明確了 “十四五”時期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方向和任務。《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預期目標46萬億元,全國網上零售額預期目標17萬億元,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預期目標2.5萬億元。
這其中,歐洲市場作為中國跨境電商的主力市場,近年來保持了持續增長。根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中國成為了歐盟第一大商品貿易伙伴,商品貿易額約為5860億歐元,并實現進出口雙向增長。其中,歐盟向中國出口貨物2025億歐元,同比增長2.2%;從中國進口貨物3835億歐元,同比增長5.6%。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貿易順差給跨境電商企業供應鏈的調配能力帶來挑戰,但也為其參與海外基礎建設提供驅動力。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家郵政局大力推動“快遞出海”工程,快遞企業積極拓寬出海通道,加大海外倉建設力度,增強航空國際運能,依托當地加盟商快速構建海外網絡。
借助越來越成熟的跨境物流供應鏈體系,跨境電商賽道上的賣家除了享受到了物流出海帶來的紅利之時,也在向海外輸送中國品牌的過程中,大力推廣“國產”供應鏈技術和文化內涵。
“世界玩具看中國,中國玩具看澄海。”許成所在的宏煌公司歐洲市場的占比接近60%。該公司旗下的大顆粒積木等拳頭產品與國內眾多門類的IP展開合作,如故宮、流浪地球、中國航天的產品等。
而在多年的海外市場競爭中,許成通過玩具產品向海外傳遞中國文化之時,常常收到海外消費者“物有所值”的評價。
“隨著國家的強大,海外消費者對于中國文化、中國IP也更加喜歡了,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轉變。”許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產品海外推廣的過程中,跨境物流的完善,正讓“中國制造”在海外市場打響更大的名氣。
(作者:曹恩惠,費心懿 編輯:張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