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進展情況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局長隋靜出席發布會并答記者問。
隋靜表示,工信部高度重視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全國電信網絡詐騙立案數自2021年6月以來連續9個月同比下降作出重要貢獻。一是健全工作體系。組建部、省、企三級反詐工作專班,加強與各級公安機關緊密對接,建立起統一調度、協同處置、聯動打擊的高效順暢工作機制。制定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反詐責任清單,加大督導檢查力度,2021年累計考核問責企業67家,約談掛牌16家。二是強化源頭治理。升級啟動“斷卡行動2.0”,聯合公安部印發“斷卡”行動通告,開通全國移動電話卡“一證通查”服務,目前已提供查詢服務5700多萬次,組織排查處置涉詐高風險電話卡9700多萬張,清理關聯互聯網賬號5700余萬個,對全國物聯網卡開展拉網式排查,一大批存量高危號卡被全面清理。三是筑牢技術屏障。組織建設信息通信行業反詐大平臺,持續提升技術防范能力,2021年依法處置涉詐碼號4.5萬個、域名網址104萬個,攔截涉詐電話19.5億次、涉詐短信21.4億條。部署推進“打貓(池)”行動,聯合公安機關打擊“貓池”窩點2219個,抓捕犯罪嫌疑人7204名,繳獲設備6807臺,重拳清理詐騙作案工具。四是堅持預防為先。建成12381涉詐預警勸阻系統,同步升級推出“老年人親情號碼預警”和“閃信霸屏預警”功能,大幅提升預警勸阻效果。自2021年7月上線以來,累計發送預警短信和閃信7380萬條,預警勸阻有效率達60%。
下一步,工信部將繼續加強行業治理,持續鞏固深化“斷卡2.0”“打貓”工作成效,組織開展互聯網領域和跨境電信業務專項治理,加強涉詐端口短信等重點業務整治,穩步推進涉詐信用管理,夯實源頭治理基礎。不斷提升技術能力,提升監測、預警、處置一體化技防能力;建設國際出入口短信預警系統,實現對國際來話和短信的實時主動提醒,提升群眾防范跨境詐騙的意識。堅持多維綜合施策,聚焦解決群眾痛點,推出“反詐名片”,實現對主叫號碼的權威標記,有效甄別號碼真偽,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建立反詐考核評價和督導檢查工作體系,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時,隋靜表示,工信部始終高度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全面推進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一是健全政策標準體系。制定了《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研究起草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建立行業數據安全標準體系,指導各單位規范從嚴推進各項工作。二是組織推進專項治理。持續推進APP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整治,2021年組織對208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通報違規1549款,下架514款。三是督促企業責任落實。深入推進工信領域數據安全保護能力提升,指導督促500余家企業完成自評估,促進企業安全責任落實。組織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行業協會開展以案釋法、警示教育和行業自律工作。
記者獲悉,今年,工信部還將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持續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出臺《工信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規定》,研究制定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車聯網、人工智能等重要領域數據安全標準,強化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監管。二是繼續開展專項治理。針對涉詐、涉賭、涉網絡黑灰產以及疑似惡意程序等不良APP,組織開展APP安全專項治理;形成“主動發現、風險預警、依法處置、監管追責”的全流程閉環治理體系。三是保障用戶權益。重點突出關鍵責任鏈監管,對應用商店、第三方軟件開發工具包、終端企業、重點互聯網企業等實現監管全覆蓋。四是開展協同共治。加強與網信、公安等部門的協同配合,推動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律、媒體監督、社會組織和用戶共同參與的綜合監管格局。(蘇德悅)